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1)

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以人教版《高中英语4》Unit 4 Body Language为例

解 冰 张 玲

摘要:个案研究中的新手英语教师通过分析学情和研究教材生成了一个课时的阅读课教案,并在大学导师和中学教师的引领下对教案进行多次修改。本文探究阅读教案的生成过程以及新手教师在教学理念、角色认知与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变化。本文结合该教师的反思和指导教师点评进一步说明教案的生成就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教案生成;英语阅读教学;新手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反思

一、引言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蓝本。撰写教案就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二次开发”,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步骤、设计课堂话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教案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化和思维活动文本化的过程。当教师对教案初稿进行删、改、增、减,甚至几易其稿时,教案的生成就不仅具有教学价值,而且具有研究意义。一方面教案的推敲打磨使教学准备工作更加充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案的动态生成本身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本文分析新手教师Z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旨在发现教案生成的动态过程,以及教师如何通过编写和修改教案学习教学。具体而言,本文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新手英语教师在生成教案的前做了哪些准备?

(2)通过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新手英语教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3)教案的生成过程中,新手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该新手英语教师系某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按着的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每周3天在高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其余2天均扎根中学进行教育见习,并在大学学科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专家型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一课时教案的设计,并进行实际教学。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语4》Unit 4 Body Language的主课文。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2)

二、教案生成前的准备

新手英语教师Z在进入中学见习之初就清楚,要生成一课时教案和进行一课时教学的任务。因此在生成教案以前,她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和试卷、答疑、向指导教师请教和与学生沟通等途径掌握并分析学情。另外,在获悉具体教学内容后,她通过分析教材做教案生成前的准备。

(一)学情分析

新手教师Z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某国际班学生。她从自然情况、英语水平、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国际班的学生从高一起会学习GAC(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课程,同时学习九门普通高中必修的课程,并在高三下学期参加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考试,并申请出国留学。。

国际班的学生中考入学总成绩偏低,英语平均分为100分左右(满分为120分),属于中等水平。高一上学期师生在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英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8.5分(满分100分),在学人教版教材的班级中位列第一。现在学生们基本能适应全英授课。

鉴于该班是名副其实的小班,因此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有大量的参与机会,但是学生主动性较差,基本不会主动举手或提问,教师经常需要根据学生的肢体语言初步判断学生的理解情况,并使出“浑身解数”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学生习惯于“等、靠、要”,即等待教师的解读、依靠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的协助。

结合学情分析,国际班的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积极性不足。Z认为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教材分析

课文题目为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Z在着手进行第一次教案设计前,从文章难度、文章大意、写作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文本以及教材提供的读前和读后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

1.文本解读

课文全文共497字,30个句子,句子长度为16.57词/每句。目标词汇44个。篇章整体难度适中。大意为作者去机场迎接客人,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初次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一些小误会,形象地表明了身势语与文化背景的亲密关系以及身势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去国际机场接留学生的经历。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角色,介绍了来自六位留学生问候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Z认为可以依托前三段的内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如让学生找出文中六位学生的姓名、性别、国籍和所用的肢体语言,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文章第四段阐述了作者离开机场后的所学所感。第五段是作者对肢体语言的总结。Z认为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作者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材的读前和读后活动分析

教材提供了两个热身活动:讨论四幅图片中身势语的含义和用身势语展现15个日常交际用语的意义。Z设想可以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所表达的含义,并由此引出body Language这一话题。但她认为这些图片也可能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话题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加以铺垫和引导。教材的第二个读前活动建议学生以“你演我猜”的形式进行,Z认为诸如“Hello!” “Goodbye!” “Come here!”等日常用语已经被学生们所熟悉,且易于表演。这个读前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

此外,Z从题目要求和技能考查角度,分析了教材的读后任务:1)完成表格,考查快速查找文章中细节信息的能力;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考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3)四人小组活动,进一步讨论有关身势语交际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整体上看,新手教师Z有意识地了解教学对象,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多元化。但是对学习者因素的分析仍然比较主观,没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学习风格和阅读动机等影响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另外进行教材分析时,Z更关注教材的内容,以及自己需如何执行教材所设定的任务。分析教材的读前读后活动时,更多的是关注任务要求和考查的能力点,而不是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该文本,获取和提高什么的技能。另外课文是较好的跨文化交际题材,针对国际班有出国意愿的学习者,教师应如何设计教案,也是值得该教师思考的。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3)

三、新手教师Z的教案初稿

(一)第一次教案设计:堆砌活动、目标模糊

大学导师和中学指导教师要求Z独立进行第一次教案设计。Z教学采用PWP(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模式设计阅读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导入

1)学生两两一组做“你演我猜”游戏,(进行教材提供的第二个热身活动)。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且解释 “body language”的定义。

2.读前准备

学生根据图片和题目,预测文章内容。

3.阅读活动

1)学生阅读第一段,然后概括主旨;

2)阅读二三段,将文章中人物的名字画出;

3)学生细读文本后,分角色扮演文章中的人物;

4)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角色扮演,概括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

5)学生读第四段,然后找出文章的结论;以及作者为了支持他的结论,给出了什么例子。

6)询问学生文章中出现的不同肢体语言是否有好坏之分,为什么?

7)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说出她们可以从最后一段学到什么。

4.读后活动

1)学生阐述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2)学生阐述对谚语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理解。

5.小结

6.作业布置

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学生课后在网上找出相关的例子。

(二)指导教师的修改建议

中学指导教师指出Z的教材分析比较准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问题。他引导Z要结合学情灵活使用教材进行阅读教学。他还用了一个比喻,阐述他的阅读教学理念:

解读文本就像欣赏一幅画,不仅要看画的表面,画家画了什么;还要思考画家想要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把他的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

大学导师则主要围绕教学重点、活动设计以及时间安排等提出以下问题,引导Z思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阅读的规律,并体现语言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如果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如果是“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做到有话能说?

(2)教学活动比较丰富,但是有哪些活动是围绕文本展开,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哪些阅读技能?

(3)“你演我猜”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生生互动的目的何在?

(4)文章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后两段,而Z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学生的角色扮演上。是否本末倒置?互动是否仅停留在师生问答和生生互动层面?如何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大学导师的观点和中学指导教师的比喻不谋而合,二人都强调既要从认知的视角看待阅读的本质,又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看待阅读的过程。一方面,读者阅读文本时进行三种信息加工活动:句子层面的词句解码、段落或命题层面的组织活动、整体语篇结构的分析综合活动(王笃勤,2012)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另一方面,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材料并与自己大脑中的已有知识相结合,构建新的意义。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心理互动的过程。读者不是被动接受文本信息的容器,而是有思维、有思想的意义建构者。

(三)新手英语教师Z的反思

教案初稿被否定后,Z认识到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在修改教案时,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走马观“画”的表面层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赏“画”。

她在反思笔记中写道:

…我意识到文本解读对备好一节阅读课的重要性。如果老师对文章解读不到位,会直接误导学生的学习。一篇文章既要从教师角度解读,又要从学生角度解读。解读时既要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理清段落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分明,切忌杂、多、乱。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4)

四、教案二稿的修改与反思

(一)修改的维度与内容

1.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Z在生成教案第二稿时,首先修改了教学目标。如表3.1.1.1所示,教案初稿包括知识、技能和文化意识三维目标;在修改时他取消了原有知识目标,扩展了阅读技能目标,更加具体的表述说明Z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此外她还增加了思维能力目标。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5)

2.重新界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Z在教案初稿中并没有对重难点进行区分,而是将二者混为一谈。在生成教案二稿时,她曾向中学指导教师请教如何区分二者,中学指导教师引导她根据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设计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英语能力把握难点。Z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如下: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6)

3.修改教学环节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Z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见表3.1.3.1。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7)

(二)教师点评:

大学和中学指导教师认为,Z生成的第二个教案无论是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活动安排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进。此次Z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刻正确的解读,活动安排也有逻辑性,整个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成型。但具体到某些活动,还存在不足之处。指导教师主要从活动数量、活动间的逻辑顺序以及阅读活动是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首先,在热身活动部分,指导教师指出幻灯片上展示的国家有点多,可以只留一两个。因为热身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快速调整状态,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时间最多两分钟,否则会耽误正课的讲授。此外,阿拉伯国家的身势语是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宜在热身部分用教师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

其次,在活动的逻辑性上,指导老师指出,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日本人跟一个中国人见面的情景时,前面所衔接的应该是中国和日本各自的问候方式,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几个国家。

大学导师指出Z的第二次教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scaffolding),通过示范、提示、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目标技能和现有水平之间建立桥梁。但是在学生填表格时,直接把描写肢体语言的关键词给出,就相当于把已经咀嚼好的知识“喂”给学生,不是真正的支架。指导教师让Z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关键词,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

另外,国际班的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愿景,而本节课的跨文化交际话题又与学生们未来生活学习的情境紧密相关。指导教师建议,Z在读后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升华本节课主题,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三)新手教师的自我反思

分析Z生成的第二个阅读课教案,可以看出Z对整篇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有了清晰的理解,体会到了解读文本要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进行的真正含义。Z在反思日记中写下:

…所谓从老师角度解读文本就是说老师在解读一篇文章时,要搞清楚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的写作意图,段落大意及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等等。所谓从学生角度解读是指教师要预测学生在阅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思考如何以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此外,我还体会到了设计活动时,活动之间要有紧密的逻辑顺序,问题要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8)

五、教案三稿的修改与反思

(一)修改的维度与内容

1.突出热身活动的主题

Z在生成第三稿的教案时,考虑到热身活动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采纳了指导教师的建议,将导入热身环节介绍四个国家的问候方式改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此外,她只保留这两个国家可以与接下来的情景表演活动衔接。

另外,Z在两个环节间增加教师话语,以使教学环节更加具有逻辑性。例如:

Shaking hands is the Chinese way of greeting people; while bowing is the Japanese way. If a Chinese and a Japanes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can you imagine how they greet each other? Now let’s act out this situation.

2.合理搭设“脚手架”

在完成表格的活动中,Z反复思考指导老师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用关键词概括出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Z决定先在表格中给出一个例子,例如第一个学生的肢体语言是kissing on the cheek,这样学生在找关键词时便有例可依。

3.联系学生需求

Z决定在学生对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进行讨论后,联系学生实际,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与方法上进行适当拓展。教师话语与文本内容结合,同时起到小结的作用。

(二)教师点评:

指导教师认为,教案修改提高了阅读课的导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从关注自己“如何教”转移到了关注学生“如何学”,可以进行正式的授课。指导教师又从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生成方面引导Z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意料之外,要如何处理?此外,指导教师要求Z进一步考虑,如何让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完成你的授课任务?

(三)新手教师的自我反思

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Z转换视角,进行了如下反思:

…备课时还要备学生。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会如何参与老师的活动?如果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设想不一样,老师不应该立刻否定学生的回答,要让学生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答案。当学生找不出证据时,便会自己意识到答案不正确。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9)

六、教案生成与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生成和修改教案,Z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阅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具体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速度、阅读注意力持久性、阅读外语的习惯(黄源深,2011)。阅读教学要时刻落实“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他们的心理压力会明显降低(王升,2001)。因此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基于阅读文本的问题设计要使不同类型的问题保持合理的比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兼顾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罗晓杰、王雪,2011)。教师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练,并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并最终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黄春,2009)。总之,备课时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Z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理解也有了变化。虽然Z心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教师不是课堂上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但Z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却不知该如何实施这一原则。经过磨课过程中与指导教师的商讨与交流,Z逐渐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能够设计启发性的问题,组织相应的活动,逐渐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同时,英语教师要成为一名反思者。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了解隐藏在他们意识之中的教育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徐锦芬、李斑斑,2012)。

Z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职业。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的角色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研究者(吕乐、戴炜华,2007)。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的研究,其本质特征首先是,“研究的问题往往产生于实际工作情景中,来自于自己的意愿与结构产生的冲突”。其次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地探究反思”(杨庆余,2005:32)。教师的研究不是为了创造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是为了建构一套清晰的行动模式,更多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吕乐、戴炜华,2007)。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郭燕、徐锦芬,2002)。构建一条“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的发展路径将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10)

七、 结语

教案的生成受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的影响和支配。教案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专业素养的外显。新手英语教师通过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生成并修改教案,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也是对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最终的生成是教师智慧的结晶。通过撰写和修改教案设计,新手英语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学理念,明确教师角色,更深层的理解教师职业。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教案具有过程预设性和教学辅助性功能,对于同行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然,生成科学合理的教案只是教学的第一步,如何将预设的内容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实践共同体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综合改革项目支持。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11)

参考文献

[1] 郭燕,徐锦芬.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J]. 外语界,2015(5):79-87.

[2] 黄春.浅谈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1): 31-33.

[3] 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兼谈《阅读教程》(第五至八册)的编写思路[J]. 外语界,2011(2):5-10.

[4] 罗晓杰,王雪.专家——熟手——新手教师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堂互动比较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2):51-56.

[5] 吕乐,戴炜华.教学研究: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J]. 外语界,2007(4):22-36.

[6] 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 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2001(2):39-43.

[8] 徐锦芬,李斑斑.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研究[J]. 外语界,2012(4):6-15.

[9] 杨庆余.教师就是研究者[J]. 上海教育,2005(3):32.

A Novice Teacher’s Reading Lesson Plan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A Case of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 4 Unit 4 Body Language

Xie Bing Zhang Ling

Abstract: This study reports how a novice English teacher, based on learner profile and course book analysis, developed reading lesson plans, which she revi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university supervisor and a high school mentor.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the change of the novic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cognition on teachers’ roles and identities in the process of lesson prepara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reflection,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s given by the supervisor and the mentor, was further analyzed to illustrate that writing and revising lesson plans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teacher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esson plan development;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novice English teacher; teaching beliefs; reflec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10期)

阅读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手教师阅读课教案生成与反思)(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