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制到清末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共产生状元600多名。然而科举也不一定是完全公平的,事实上,即便一个读书人拥有技压群雄的实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因为纵观历史,中状元这个事儿,有的时候还真得靠点运气。

唐朝开国的历史故事(末世唐朝的咄咄怪事)(1)

晚唐时就有一位趁着国家混乱,自己封自己当状元的,这位考生叫做陆扆 (yǐ)。陆扆来到京城赶考的时候,正好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唐朝开国的历史故事(末世唐朝的咄咄怪事)(2)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唐朝开国的历史故事(末世唐朝的咄咄怪事)(3)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唯一一个自封的状元就这样“光荣”的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