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清 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乾隆十八年,因为不善逢迎被上司所不容,在山东潍县做了七年县令的郑板桥被迫罢官,离职时只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标榜清廉的官员,离任时竟有如此多的银两傍身,而两相比较,郑板桥才是不折不扣的清官。

如果说郑板桥是清代首屈一指的廉吏,那么卖狗嫁女的吴隐之,则是东晋时最著名的清官,《酌贪泉》即是他赴广州刺史时立志清廉所做之诗。

王绩写野望时的历史背景(东晋廉吏吴隐之酌泉赋诗言志)(1)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魏晋 吴隐之《酌贪泉》

简译

古人说贪泉的水,只要饮一点就会让人起贪婪之心。

假使伯夷、叔齐喝此水,终究不会改变廉洁的本心。

王绩写野望时的历史背景(东晋廉吏吴隐之酌泉赋诗言志)(2)

赏析

隆安年间,吴隐之被晋安帝司马德宗任命为广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广州城外的石门贪泉,遂酌泉赋诗言志,成就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是一泓澄澈的清水,不知何因却被以“贪泉”二字命名,还有传闻说即便是清廉之士,饮了此水也会变得贪得无厌,从而令人望而生畏。

岭南为贪泉,饮者生贪黩。”,关于广州石门贪泉,就连宋代耿直刚正的张舜民亦曾在他的《句》诗中,作过如此的阐述。

可是,彼时的吴隐之秉一身浩然正气,对此危言耸听嗤之以鼻,他不相信水会改变人的心性,决定亲饮贪泉水来打破传言,并作诗明志。

《酌贪泉》是一首言志小诗,全诗仅有20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其诗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寓意深远,质朴自然,动人心魄。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诗的前两句叙事,陈述由来已久的传闻,以及饮贪泉水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古人说贪泉水即使是小口喝一点点,也会产生贪图千金的后果,以“一”对“”,极言饮贪泉水的危害性之大。

歃(shà)”是以口微吸之意,“怀”是思和想念的意思,“千金”喻钱财之多,形容人性的贪婪。

王绩写野望时的历史背景(东晋廉吏吴隐之酌泉赋诗言志)(3)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两句借典,议论抒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自己清廉为政的信心和决心。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为彼此谦让王位,兄弟二人先后逃离孤竹国。

周灭商后,因为耻于武王为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充饥,后双双饿死此地。

伯夷和叔齐视富贵如浮云,不慕王权,不食周粟,有高尚的气节和情操,即便是让他们饮了贪泉水,也不会改变初心。

柳宗元在《愚溪对》中说:“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

无非是见财起意而已,哪里又是一泓泉水所能左右的?又岂能牵强附会怪罪自己饮了贪泉之水呢?心若不动,风又如何?

所以,贪或廉,其实与外界环境并没有直接关系,更与贪泉水无关,所以越岭丧清并不可信,无欲则刚,全在于自己的精神境界。

王绩写野望时的历史背景(东晋廉吏吴隐之酌泉赋诗言志)(4)

写在后面: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为官以清廉知名,虽出身寒门,却志存高远,饱读诗书,颇负才情,史书说其“弱冠而介立,有清操。”

入仕后,吴隐之先是被著名军事家桓温赏识,拜尚书郎,后又得名将谢石青睐,在其幕府任主簿多年,卖狗嫁女就发生在其任谢石主簿期间。

石崇富可敌国,王恺极尽奢侈,两晋时官风腐败,就连吴隐之的老上司谢石都敛财无度,可是,吴隐之却能清廉自守,从不为外物所动。

他言行一致,在广州任上数年,粗疏布衣,居处简陋,因为他的以身作则,使得广州的风气大为改观,皇帝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吴隐之一生清廉,与郑板桥罢官归乡时一样,其任满离开广州时亦是囊空如洗两袖清风,堪称一代廉吏,名垂青史,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王绩写野望时的历史背景(东晋廉吏吴隐之酌泉赋诗言志)(5)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