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夏天,伊扎克.霍菲少将就任摩萨德的第五任局长,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查理·汉纳姆谍影重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查理·汉纳姆谍影重重(谍影重重摩萨德)

查理·汉纳姆谍影重重

1974年夏天,伊扎克.霍菲少将就任摩萨德的第五任局长。

此前,霍菲加入了著名的“帕尔马”冲锋队,还参加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

作为一名伞兵指挥官,霍菲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前,参与了以色列在西奈和加沙地带的几次冒险行动。

当时,空降旅旅长就是后来当上了以色列国防部长的阿米尔.沙龙将军,霍菲将军当年就是他的部下。

1965年,霍菲在西奈半岛任以色列空联部队副司令。

一年后,他作为制定战略计划的高级官员,参与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略决策。

1968年,他晋升为准将,随后又快速晋升为中将,使人觉得诧异。

但是,1974年7月,霍菲将军离开了部队,只有少数人知道他到摩萨德当局长。

当时,霍菲刚满50岁,其貌不扬,小眼睛,圆脸庞,矮壮的身材。

他的性格十分内向,待人冷冰冰的,没有话说,差不多到了郁郁寡欢的程度。

曾经,有一位和霍菲接触过的德国特工曾对他作过这样的描述:

“在刚刚接触的几小时内,我不禁感到纳闷,这个人怎么会爬上这么高的职位?

他沉默寡言,总是洗耳恭听别人的讲话,看上去反应有些迟钝,像是某个集体农庄的农民。

但是,接触的时间越长,这个人给你的印象越深刻,什么东西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霍菲善于判断,我相信他的部下日子不会好过,他是个铁石心肠的人物。”

的确,伊扎克.霍菲出任摩萨德局长后,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以色列前任总理梅厄夫人制定的“上帝的复仇”计划。

此前,“上帝的复仇”计划中的8个人已经有了去处,剩下的3个人都是“黑九月”最主要的骨干分子。

1979年,“黑九月”第1号人物萨拉曼在贝鲁特街头被汽车炸弹炸死。

萨拉曼被炸死以后,巴勒斯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的领导人都出现在那次葬礼上。

“死亡名单”上的11个追杀目标就只剩下一个了。

因为,在此之前的1978年1月,名列“死亡名单”最后一位的瓦迪埃.哈达德博士因患癌症,在东德的一家医院里“寿终正寝”。

这一个就是2号目标阿布.达乌德。

1981年8月的一天,一位摩萨德特工在波兰的一家饭店里意外地认出了这位“黑九月”的头目,于是向他连开数枪,阿布.达乌德当场毙命。

至此,“上帝的复仇”行动结束。

接下来,摩萨德局长霍菲又开始了一个新任务,就是协助以色列政府,开展秘密外交活动。

1975年3月,摩萨德成功地安排以色列总理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两国边境线上的阿拉瓦平原的秘密会晤,双方会谈的情景都被摩萨德用隐藏的摄像机和窃听器记录了下来。

随后,摩萨德受命安排拉宾总理秘密出访摩洛哥。

1976年,拉宾乔装打扮,头戴假发,取道巴黎飞抵摩洛哥首府拉巴特。

会见中,以色列总理拉宾请求摩洛哥哈桑二世国王设法说服埃及总统萨达特,能同以色列坐到谈判桌边来。

虽然,这次出访没有立即产生效果,但是,以色列和摩洛哥之间的秘密合作却得到了发展。

在摩洛哥,摩萨德取得了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同等的权利,他们的特工可以在摩洛哥的领土上自由行动,其中包括与“可能有用的人”来往,可以在摩洛哥建立无线电侦收站,对北非各国的行动进行电子侦察。

摩萨德所给予摩洛哥回报是:可以就摩洛哥国内安全事务,向国防部及其高级官员提出建议。

与此同时,霍菲继承着由摩萨德首任局长罗文.希洛当年提出的“外围战略”传统,同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建立一种有限的合作关系。

不久,摩萨德就与约旦秘密警察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双方可以交换有关共同敌人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绝密情报。

此后,摩萨德就曾多次向其传递了“巴解”组织企图刺杀侯赛因及其内阁部长的阴谋计划。

1977年5月,梅纳赫姆.贝京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工党中政客们都把“利库德集团”(当然包括贝京本人)看作是一个“会把人吞掉”的恶魔,一个会挑起以色列与其邻邦之间可怕冲突的战争贩子。

但是,贝京的做法却让人们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

就在他上任几个星期后,一项试图与以色列最大敌人埃及和解的计划便开始实施。

作为该计划的第一个步骤,摩萨德局长霍菲和副局长戴维.金奇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前往摩洛哥。

在摩洛哥伊弗兰宫中,霍菲见到了与世隔绝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并成功地说服了摩洛哥国王同意作为东道主,促成埃及与以色列人之间举行秘密会晤。

当天,埃及副总统哈桑.托哈米和情报局局长迈勒.哈桑.阿里将军,应摩洛哥哈桑国王之邀来到了摩洛哥。

在伊弗兰王宫,摩萨德首脑与埃及副总统进行了秘密会晤。由于此次行动是极为机密的,就连身为埃及情报局长的阿里将军也被拒之门外。

阿里当时差点气疯了,回到埃及后,阿里就向埃及总统萨达特大肆抱怨副总统托哈米故弄玄虚,把自己拒之会见门外。

但是,总统萨达特听了后大笑起来。

阿里后来回忆说,他从来没见过总统这样大笑过,而且直到这时候,萨达特才对他的情报局长道出了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

原来,摩萨德局长霍菲这一次的摩洛哥之行,就是给埃及总统送上一份极其重要的“人情”。

此前的1977年4月,摩萨德把一份秘密情报送到贝京总理的办公桌上,让贝京总理看了之后吓了一大跳。

这份情报显示,4月份,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同苏联克格勃特工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利比亚将向苏联提供舰船停靠安全和飞机着陆权,以便他们能向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运送武器;苏联则负责向利比亚派遣一支克格勃特工部队,并负责训练巴勒斯坦、德国和日本的恐怖分子。

这些恐怖分子的刺杀目标,就是被卡扎菲称为“阿拉伯事业的叛徒”的埃及总统萨达特。

萨达特告知埃及情报部门,这次通过摩萨德,在摩洛哥得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一开始,他们还不大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向利比亚边境地区派出侦察机。

通过侦察,在一片沙漠绿洲中发现了摩萨德所说的恐怖分子训练基地。

1977年7月25日,埃及特种部队摧毁了那个基地,随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向耶路撒冷表达了谢意。

摩萨德及时送出的这把“火”,终于融化了以色列和埃及两国之间最后的一块坚冰。

8月27日,埃及外长赛义德.马雷出访罗马尼亚,而以色列总理贝京也在摩萨德的巧妙安排下,“恰好”也在同一天访问罗马尼亚。

于是,这对中东地区的“天敌”在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秘密会晤,从而将两国的和解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77年9月,摩萨德为以色列外交部长德西.达扬和埃及副总统托哈米安排了秘密会谈,在这次会谈中,托哈米转达了萨达特总统的问候,并通告了总统同贝京会面的唯一条件是:以色列政府必须声明,同意把已占领的西奈半岛还给埃及。

9月18日,达扬乘坐的班机在苏黎世的机场中途着陆时,利用短暂的停留时间会晤了一名来自开罗的代表,向他转达了贝京的承诺:以色列愿意归还西奈半岛!

这一信息的传递,为两个月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对耶路撒冷进行历史性的访问铺平了道路。

1977年11月17日,驻埃及的美国大使求见埃及总统,向萨达特递交了一份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官方请帖,正式邀请他访问耶路撒冷。

埃及总统萨达特看了这份来自以色列的请帖以后,神情庄重地向美国大使说:“我接受邀请,我将去耶路撒冷城。我去了之后,其他的阿拉伯人也会接踵而来的。”

两天后的11月19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准备正式起程去以色列,他的一位助手摇着头说:“此人如果不是疯子,那么就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1977年11月19日,埃及总统萨达特踏上了以色列的国土,主动访问这个近在咫尺而又远在天涯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国家。

这还能标志什么?只能标志埃、以两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和解之路。

在以色列路德机场,向埃及总统萨达特伸出欢迎之手的有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前总理伊扎克.拉宾、永远戴着黑色眼罩的前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前外交部长阿巴.埃邦。

还有一位,就是曾在“十月战争”中指挥以色列军队向埃及军队发起猛烈反击的阿里尔.沙龙。

这些人都是以色列的政界名流和最杰出的政治家,萨达特总统和他们一一握手,甚至拥抱在一起。

萨拉特的这次访问,加上美国人的参与,终于让埃、以两国签订了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埃、以两国领导人又签订了“埃以和约”。

1980年,埃及总统萨达特第二次访问以色列后,埃及和以色列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大使。经过30年的持续战争和战争威胁,埃及和以色列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成功地走上了和平谈判的道路。

尽管摩萨德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同埃及和解的全过程,但是,霍菲对于这些内幕一直秘而不宣。

霍菲在摩萨德局长任期内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与黎巴嫩“长枪党”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是他推行“外围战略”的结果。

黎巴嫩虽然是以色列北面的邻国,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却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基地,用以色列的话说,是“一个恐怖主义的国中之国”。

“巴解”组织对以军的炮击和对以色列边境的骚扰令以色列极为恼火,于是,以色列就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略。

黎巴嫩是中东各国中唯一不将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国家,因为该国只有51%的人信仰伊斯兰教,而49%的人信仰基督教。

黎巴嫩的穆斯林及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与基督教派之间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为共同对付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两家情报机构摩萨德和阿曼自1974年起,就与黎巴嫩最大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长枪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81年,贝京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命令摩萨德霍菲扩大并加强同“长枪党”的联系,而作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则走得更远,一直策划着与“长枪党”联手,试图将聚集在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一举歼灭。

以色列陆军和空军也摩拳擦掌,期待着采取报复行动。

最初,摩萨德反对军事冒险行动,认为这将导致以色列军队直接面对驻扎在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军队。

但是沙龙认为,这一行动将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令人奇怪的是,一直同沙龙唱反调的霍菲局长,最后竟然同意了沙龙的观点。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伦敦大使在出席一次外交宴会后,遭到巴勒斯坦人的伏击,成了终身残废。

这一事件,为沙龙的入侵提供了借口。

6月6日,以色列军队越过边境,大规模入侵黎巴嫩,以色列军方为之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加加利和平行动”。

可是,战争并没有像沙龙事先保证的那样,以“闪电战”一举解决问题,而是遭到了“巴解”组织战士和黎巴嫩穆斯林的顽强抵抗,梦想化为了长达数月的消耗战。

尽管,在以色列军队和美国人的扶持下,贝希尔.杰马耶勒登上了黎巴嫩总统的宝座,但三个星期后,新总统就被一枚高爆炸弹炸死了。

杰马耶勒之死,宣告了“加加利和平行动”的彻底失败。

霍菲在1974年至1982年连任两届摩萨德局长,成为在这个位置上任职时间仅次于哈雷尔的人。

他本可以凭借着成功的“和平外交”及“霹雳行动”等骄人成绩全身而退。

但是结果,他却因赞同“加加利和平行动”而破坏了自己完美的形象。

1982年,第6任摩萨德局长墨菲卸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