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màn]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hào]人之所恶[wù],恶[wù]人之所好[hào],是谓拂人之性,菑[zāi]必逮[dài]夫身,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庸第16章方法和心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庸第16章方法和心法(大学第59课菑必逮夫身)

中庸第16章方法和心法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màn]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hào]人之所恶[wù],恶[wù]人之所好[hào],是谓拂人之性,菑[zāi]必逮[dài]夫身。

命:怠慢的意思。这段话告诉我们,发现了贤人而不能选拔,或者选拔了也不能尽早的重用,这是对贤人的怠慢。发现了不善的人而不能去罢免他,或者罢免了也不能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就犯了过分宽纵的错误。

如果好恶颠倒,喜欢人们所憎恶的,或者是憎恶人们所喜欢的,这就叫违背伦理纲常,灾难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这段话就体现了《大学》教诲的如何对待善人与不善之人。对待善人要荐而能举,举而能先。所以不善之人要荐而能退,退而能远。

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那就是拂人之性,违背人之常情。最后菑必逮夫身将招来祸患。下面我们通过秦国的开国丞相李斯的故事来深入的体会。

李斯当年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丞相到当众腰斩,万人唾弃的阶下囚,他悲剧的一生就充分印证了《大学》这一段原文的内涵。

首先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李斯和韩非年轻的时候是同学,他们曾经一起在战国大儒荀子的门下求学。韩非的才学是在李斯之上。秦王读到了韩非的著作之后,就感叹道:寡人如果能够与此人交往,则死而无憾!韩非也曾经游历到了秦国,但是李斯因为嫉妒韩非的才能,所以他对秦王讲:韩非是韩国公子,不可能对秦国尽忠。于是韩非被投入了监狱,后来也被李斯毒死。

第二、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秦始皇驾崩之后,太监赵高心怀不轨,他就去问李斯:如果太子扶苏即位了,你还能保住丞相之位吗?那李斯听了之后,就和赵高一起联合篡改了遗诏,逼死了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立了胡亥为帝。由此也是埋下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

第三、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李斯他为了自己的私利,残害忠良,勾结奸人。他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劳苦功高和精心算计就可以永保富贵,不料却中了赵高的圈套打入监狱,最终和儿子一起被腰斩。

我们看李斯曾经是贵为宰相,但是这样的一个聪明人怎么就落到了一个悲惨的下场呢?接下来我们再详细的剖析一下李斯的一生,也来更好的体会《大学》这段原文的深意。

李斯在早年的时候,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吏。有一次他看到那些在厕所里的老鼠都是又瘦又臭,而且见人就跑。而谷仓里的老鼠却是又肥又大,而且毫不怕人。

他看了之后,就深受刺激,感叹道,做人就要像那谷仓里的老鼠一样。我们看这样的一颗私心,成为了李斯生命的原动力。这一点在他位高权重之后,表现的就更加明显了。不管是毒死韩非,还是篡改遗诏,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贵,几乎是用尽了一切手段。

而且短期来看,他也的确是得到了想要的好处。但也正是这样的一颗私心,让李斯听信了赵高的花言巧语,一步步走进了赵高的圈套。在保住利益的同时,也让他越陷越深,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把秦国拉回正轨的机会,最终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大学》讲,如果有的人是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或者是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只有一个结果:菑必逮夫身,灾难必定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这是因为在他们行为的背后,藏着一颗私心。有这样的一颗私心在,就会利令智昏。虽然自己小算盘打的很好,但是读不懂大势,读不懂人心,就是会持续的去做出战略误判。在背道而驰的路上就越走越远,最终积重难返,铸成大错。

那我们知道了怎样做是不对的,反过来就是正确的做法了。那就是对待善人要荐而能举,举而能先。对待不善之人,要荐而能退,退而能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是荐而能举,举而能先,还是荐而能退,退而能远。在这里讲的都不仅仅是我们的具体行动,更是在说我们内心深处的这样的一份起心动念。

在起心动念处,念念之间去亲近和成就善人,念念之间去远离不善之人,这样才是能从根本处依道而行,远离灾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