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拥有4个校区共7300余名学生和400多名教师的“大学校”,校长如何抓住关键做好管理,让团队持续发展、精彩绽放?,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县区教师队伍结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县区教师队伍结构(一校多区教师发展路在何方)

县区教师队伍结构

一所拥有4个校区共7300余名学生和400多名教师的“大学校”,校长如何抓住关键做好管理,让团队持续发展、精彩绽放?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南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城市。

我就生长在河洛文化滋养的这片沃土上。2010年初我36岁,是做校长的第12个年头。我从洛阳洛龙区一所农村学校调任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任校长。

彼时的学校已初具规模,在洛龙教育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也清楚地看到学校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如何让学校从抓教学质量到凸显办学特色,最终创立独具一格的学校文化,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试图在任职中找寻学校发展的密码和答案。

凝聚团队力量,让每位教师主动成长

随着社会各界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以及洛阳新区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拉大学校框架,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2012年8月,翠云校区成立;2019年8月,学府校区成立。2020年8月,政和校区成立,至此,在这所学校我开始探索“一校多区”的管理模式,把优质学校继续办好。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管理者,为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发展,我在打造学校文化和提炼学校内在价值取向的同时,借助教师团队建设,采取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建立智慧共享化平台、加强梯队建设、促进多元发展等措施,为一校多区的良性运转提供坚实基础。

4个校区共7300余名学生和400多名教师,每天我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就是如何做好这几个极具规模意义的“数字游戏”。因为我深知,在这样一所庞大的学校,有秩序的管理是办学底线,让教师成长和发展则是办好学校的根本。

如何让教师顺利成长?如何凝聚团队力量?作为校长的我应该如何将队伍带向远方?

“让每位教师主动成长”是我带队伍走出的第一步。学校开学后第一个月,我要求教师上研讨课,每个新教师必须公开展示自己的上课过程,让大家观摩品评,研究探讨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在学期结束时让教师上汇报课,看看一个学期下来自己有哪些成长进步。通过这些课的磨炼,青年教师收获特别大。

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年,我会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新教师尽快融入集体;入职第二年,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送教下乡、上联盟校展示课、参加各种观摩课赛课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赛课激发大家的好胜心,大家你追我赶,快速成长。

“磨的是课,又不只是课,磨的是心情。”有教师经过磨课后,写出这样的心得。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要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可能有时候一节课要准备一个月,其中的心路历程可想而知。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准备过程,正是经历了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以及团队的凝心聚力,教师自己便会主动成长。

经过磨课,教师对教学的感悟更深了,他们经常会在沙龙会上这样说:“传统老教师喜欢对学生灌输,我们现在会更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启动了“青蓝工程”,立足于教师的共同成长,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实施师徒结对计划。在我看来,这是落实名优战略、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最佳途径。

通过青蓝工程,一对一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这些年我欣喜地看到,学校教研工作做得扎实了,教师对自己每一节课的要求也严格了。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依据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框架,各学科同举并重、协同发展。学校以平时的研讨课为抓手,发掘课堂文化,提升教师教学艺术,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筑理想课堂。

基于“木桶理论”,做好“补短板”与“拉长板”并重,我们鼓励并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能力。通过教研团队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以种子教师引领团队发展。语、数、英教学团队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在录播室开展“同课异构”和外出学习汇报课活动,课前交流,课中录像,课后反思,集体研评,同时以公众号形式存档展示。体音美等综合学科每周举办一次公开教研课,校领导和综合科教师全员参加。课前研磨,课后研讨,教师反思,领导点评。

我们深知,当今时代不仅是竞争的时代更是合作的时代。我们特别注重教师团队的发展,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促进教师成长。

环境塑造人,学校是一个大熔炉。教师来到这里都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他们发现原来这里的教师是这样上课的,于是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师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团队的力量。

为了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开花结果,我特别注重教师的思想碰撞,通过案例分享、例会等,教师交流研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产生灵感。

依靠制度建设,让每位教师成为主角

近年来,我经历着学校“一校多区”的办学过程。即一个法人代表 、一套领导班子和五个统一,即师资统一调配、经费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教科研统一要求、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评估。

原本,一校多区的出现是为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伴随着校区的增加,学校在诸多方面势必产生变化,这就需要打破学校原有的管理体制。

为了顺应变革,我和团队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作出改变。

各校区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理念指引下,在分校校长(执行校长)带领下,依据校区区位、生源、师资等因素采取“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各校区执行校长可以根据情况创出不同特色,比如翠云校区的家长志愿者在放学时到学校门口维护秩序,他们统一着装,秩序井然,已经成为洛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背后正是班主任团队协作创建家校合作新模式的结果。

各校区之间是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互助提升,更在合作中形成了大家相互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我深信“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加强一校多区教师团队建设,是保证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辐射的关键。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建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实现教师个性化成长。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必须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作,需要从注重教师的个人学习走向组织学习。

“学校规模大了,不能再靠人盯人,必须由‘人治’走向‘法治’。因此,机制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这是我近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求解的方式就是依靠制度建设和内驱力。

因此,我们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内驱力,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通过设计多元的校本教研活动,创建良好的学习、研究、合作的教师发展文化,让教师在团队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活动,实现教师差异化成长,形成一支“团结和谐,合作和睦,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师团队。

积极建设智慧共享化平台,促进教师团队化发展。建立校内研讨课和市、区名师工作室、参与式工作坊、远程教育平台、钉钉系统、微信群等,实施学习共同体扁平化管理,指导、激励学习型团队开展研讨活动,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践行“教师发展为本”理念,探索梯级团队建设模式。教师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依据学科性质进行主题式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教师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以及客观需求,造就一支拥有“爱岗与责任、爱生与敬业、爱心与感恩、合作与共赢”的教师团队。积极营造“自主自觉、合作和睦、开拓进取、探究创新”的教师多元团队合作文化。

管理就是服务,让每位教师智慧绽放

“钱要花在刀刃上,经费要用在刚需上”。为了教师发展,我经常请来全国知名专家和全市优秀教研员为教师做讲座,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和素养。

我总想,只要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就必须从高处进行顶层方向上引领,为教师提供一切服务。说到底,管理就是服务。

当然,教师发展不仅仅是专业发展,而且包括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学校成立了教师乐团,开设教师书法、朗读、国画培训等课程;关心教职工心灵慰藉和学习提升,开展“阅读悦美”“师生同读一本书”“最美朗读者”等活动,营造校园书香氛围;重视教职工教育教学“心”的发现,让全体教师坚持每月一随笔、每周一叙事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师阅读、研究、反思三大习惯,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一来,优秀的管理不仅培养了习惯优良的学生和专业精湛的教师,在团队精神的引领下,也培养和输出了大批优秀教育管理者,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理念,秉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办学精神,从办特色到创品牌,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为可喜的是,为了让洛龙区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学校还发起成立了洛龙区养成教育联盟,至今已有12所学校加入。年初,联盟2020年会在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翠云校区举行。各联盟学校同台展示教师团队发展的精神风貌。

这既是一种展演,又是一种交流。我们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梳理了思路,进行了总结,同时也鼓足了干劲。参加年会演出的都是自己学校的教师,各年级组全部参与,实现100%覆盖,优中选优,代表学校参加联盟校团队展示,现在已然成为养成教育联盟自己的“春晩”。

作为盟主校,我们还经常组织各种教研活动或邀请专家讲课,提升本校和其他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深信,唯有活力无限,才会经久不衰。

(王永民,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校长,洛阳市业务标兵。学校先后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中小学一校一品示范校”“洛阳市示范性特色学校”等)

《中国教师报》2020年11月11日第12版

作者:王永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