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逻辑──这里所说的“理想”姑且不与任何乌托邦式的“愿望”相干,而是指超然于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理想”者,“纯粹推理之想”的称谓,即起之于“理”,又终之于“理”的纯思想的过程,是乃典型意义上的理性逻辑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这个“纯思想的过程”,也就是黑格尔认为高于“辩证理性”或“辩证逻辑”的所谓“思辨理性”或“思辨逻辑”,一望而知,它的前体代偿基础或对应代偿词项应该是动物的“识辨知性”或“识辨逻辑”。【这样讲,很有些像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复述,不过读者若能耐心钻研下去的话,一定会发现其间所含的是全然不同的内核。由此也可以明白,我在上一章(第九十七章)第一段中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正面评价所指者何。尽管许多人对黑格尔逻辑的批判与我恰恰相反:他们较多地赞扬他的辩证法,却一口咬定他的出发点及其终止点是不值一提的。】(1)

即是说,“理性逻辑”必定是对“知性逻辑”的超越和扬弃,但这种“扬弃”不是向知性的反面发生莫名其妙地转化,而是对知性本身的自然代偿和顺势发扬。(2)

由于既往所谓的“理性”早已被各种五花八门的哲学奢论弄成了一个神秘的空洞,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描绘出理性势态的大体形象: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是对托勒密的直观天文体系的否定,太阳东升西坠绕地而行的感觉其实正是造成谬误的基础;保持物体处于直线匀速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譬如使之静止反而需要外力的干预,这一与经验完全背反的逻辑变革正是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得以创立的起点;爱因斯坦更是以“观察者如果以光速运行”为前提假设,通过理想实验对麦克斯韦方程由以确立的“以太参考系”提出质疑,从而建构起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即相对论学说。有意思的是,托勒密的体系主要源自“感官上的事实”;哥白尼的体系亦须借助于“观察”来辅导“逻辑运筹”;而伽利略仅受摆的等时性和斜面实验这样一些简单现象的启发就精确地计算出著名的自由落体定律;及至爱因斯坦,“观察”和“实验”都已成为与感官无涉的逻辑结构内部的事情了。于是,仿佛唯独那些充斥着种种佯谬的“逻辑推导”最有可能趋近于“真理”,仿佛人类认知史的进化就是一个从“眼见为实”向“逻辑为证”的方向发展的进程。若然,则“符合逻辑”便是最深刻的“符合事实”,或者说,“逻辑比事实更真实”这句看似笑谈的格言竟然可能是精神演运的一种趋势——是乃“理想逻辑”的特定状态和渊源。【为了避免不应有的误会,请注意如下三点声明:第一,理性并不从根本上脱离感性,反而恰恰是感性的发展或感性基础上的发展,须知知性本来就包含着感性,或者说,知性本来就是“对感性素材的本能整合性感知”(参阅第九十一章和第九十六章等);第二,上述例证仍然只是一个缩影式的比拟,如前所述,实际的演化过程要经历亿万年以上的自然史和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史才能够实现;第三,严格说来,理想逻辑的发扬并不仅仅限于科学时代,实际上,发生在远古氏族和部落中的一切原始宗教,例如从图腾到人神之类,都可以视为理想逻辑或理想模型式表象的初衷。】(3)

这意味着,倘若感性和知性仅仅是某种失真于对象属性耦合之本真,则理性也就同样是一种失真于表象感应属性之延展。然而正由于它们都是自然客体属性的代偿体现自然客体属性的存在本身,因此它们无疑都是“真理”的直接显现,当然也是对“真理”的间接背离。(4)

于是,我们可以就理性逻辑──亦即“理想逻辑”──的本体状态给以如下概括:

a.如果理性逻辑渊源于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之中,则它们当然禀赋着一脉相承的统一规定性,由此决定了理想逻辑势必与其前体逻辑之间存在着某种丝丝扣合的运动定律

b.超越于感性耦合及知性本能之硬化程式的理性思维,自是感应属性进一步致虚代偿的极品,由此决定了理想逻辑必有较其前体逻辑更显可塑的“伪在”运动质态

c.致虚演动的思维可塑性,造成某种业已摆脱感应载体之束缚的不踏实的“独进”态势,由此决定了理想逻辑必然呈现出浮嚣夸张的“危在”运动向度

d.逻辑可塑性是超时空的高度代偿方式,它体现着感应载体自身之条件依赖性日益加剧的程度,由此决定了理想逻辑必须深广地追索“存在”的运动函量

e.既然理性化的“logic”就是自然化的“logos”的终极结晶,则所谓的“真理”就是等价代偿原理等价代偿产物,由此决定了理想逻辑必将以“穷尽其知”作为“穷尽其存”的运动归宿。(5)

以下各章即是上述各项论点的展开。(6)

第118章完结感言(第九十八章理想逻辑)(1)

注释:

(1)与辩证逻辑相比,理想逻辑是理性的高级阶段。黑格尔对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知,所以称其为“思辨理性”或“思辨逻辑”。显然,它是“识辨知性”或“识辨逻辑”(即知性逻辑)的后继代偿增益的产物。须知,黑格尔使用辩证法的出发点是要整顿知性逻辑,是要解决康德遗留下来的此岸之“知”与彼岸之“在”(即自在之物)的关系问题,但事实上黑格尔并没有真正解决“知”与“在”的关系问题,辩证法只是他无力解决问题时使用的一个蹩脚的工具,最终只有效证明了形而上学的禁闭。所以,要理解和超越黑格尔,不是要学习他的辩证法,而是真正弄清作为逻辑之“知”与“在”的关系和发生学原理,解决他没能解决的问题。

总之,理想逻辑是随着依存对象的增多和感知属性的代偿增益,把对象即实物转化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推演以解读整个实物世界的一种最后衍的感应属性代偿方式。理想逻辑也称之为理性逻辑、纯逻辑、思辨逻辑等。纯逻辑一般只运用于数学、几何学、哲学和物理学。换句话说,理性逻辑包括低级阶段的粗疏逻辑和辩证逻辑,而高级阶段的精密逻辑或纯逻辑才是理想逻辑。

(2)也就是说,理性逻辑以知性逻辑为基础,是对知性逻辑的顺势继承和发展,正如同知性逻辑以感性逻辑为基础,是对感性逻辑的顺势继承和发展。所以,理性逻辑并不与知性逻辑对立,它们的代偿之路是同一条路,或者说,它们的逻辑序列是同一序列,区别只是理性逻辑的代偿路径或逻辑序列比知性逻辑更长、更复杂一些。

总之,后衍逻辑都是以前衍逻辑为基础的,是对前衍逻辑的继承和发扬,自然也包含了前衍逻辑。而且,后衍逻辑只是后衍逻辑载体的感应属性。那么,理性逻辑作为最后衍的逻辑形态,只是最后衍的至弱逻辑载体(即人类)为达成依存实现必须代偿增益而出的感应属性或感应方式而已。

(3)理性逻辑可细分为粗疏逻辑和精密逻辑。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都是粗疏逻辑建立的逻辑模型,难免使用到辩证法。但粗疏逻辑建立起来的逻辑模型不具备延展性,唯有古希腊用精密逻辑建立起来的逻辑模型一步步延展,缔造了科学时代日益加剧的知识分化。但精密逻辑的建构最早也是以感性经验认知为基础的,如托勒密的天文体系更多还是以人类感性经验为基础,与人类的感性经验匹配,即感性逻辑在先,理性逻辑在后,二者看起来是一致的;但随着人类存在度的递弱和理性的发展,纯概念的层层抽象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理性导出的结论越来越与感性经验背离,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如牛顿对运动的解释,都是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悖反,即感官上我们觉得太阳围着地球,感官上我们觉得静止不需要力,运动才需要力,而理性逻辑的结论恰好悖反;随着人类的存在度进一步衰减、理性进一步分化,人类理性缔造的知识越来越缥缈,离现实越来越远,非专业的大众几乎都无法理解,也无法验证。如爱因斯坦缔造的相对论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以验证,其理论最后被接受还是因为爱丁顿通过1919年全日食的观测进行了感性层面的事实验证。也就是说,一方面人类感应属性的代偿越来越依赖于理性逻辑,一方面对理性逻辑缔造的逻辑模型还是需要感性逻辑来验证。这就是广义逻辑证明,即理论正确的确认需要达成广义逻辑自洽。因为整个广义逻辑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衍逻辑是后衍逻辑的基础,后衍逻辑包含前衍逻辑,同时,后衍逻辑一旦得到确认,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衍逻辑,如理性(即显意识的认知)一旦得到确认就会沉淀为知性(即潜意识的本能反应)。也就是说,感性经验和理性逻辑表面上悖反,但事实上理性是对知性认知的抽象,知性是对感性认知的抽象,理性最后的成果本身就包含了知性和感性。而且,上述人类理性发展的举例只是比拟,事实上人类理性的发育成熟本身就是人类史乃至自然史的物演集成。所以,理性和知性、感性的目标都是代偿求存,最上层的理性逻辑经过概念的层层抽象,离本真越来越远,反而需要通过底层逻辑的验证来实现其“应”的目标。

(4)这就是说,精神的演运(即广义逻辑的发展过程)使我们的认知从低端的感性逻辑、知性逻辑发展到最后的高端的理性逻辑,高端逻辑的认知不断推翻低端逻辑的认知,而新的逻辑模型同时又需要低端逻辑验证。于是,一方面,理性逻辑不断缔造新的认知模型,使得“逻辑比事实更真实”(即高端逻辑比低端逻辑更能解释这个信息量不断膨胀的世界),另一方面,新的逻辑模型越来越不稳定,代偿效力越来越低,越来越难以实现有效的“应”。实际上,低端逻辑就已在属性耦合的抽象(即主体用主观感知属性与客体的可感属性耦合,即主体根据感知规定性抽取客体的可感属性耦合成新的表象)中失真,高端逻辑在低端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而更加失真,自然导致高端逻辑模型越来越不稳定。从低端逻辑到高端逻辑,是对“元在”的越来越遥远的背离和扭曲;但同时,逻辑本身也是“元在”的转化产物或结果(即递弱中的代偿产物),所以也是“真理”(即元在)的直接显现。(这两段的内容可以参考《知鱼之乐》中的《逻辑比事实更真实》,会有更详尽和通俗的解读。)

总之,站在代偿求存或代偿有效的角度,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站在存在度递弱或代偿终极无效的角度,逻辑比事实更闪失。低端逻辑(即“逻辑比事实更真实”中的“事实”)的武断使得人类如同盲人,高端逻辑(即“逻辑比事实更真实”中的“逻辑”)的武断和盲存状态使得人类对高端逻辑的使用如同骑在瞎马上,由此,作者在《知鱼之乐》中的《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的末段把人类当下认知的盲存状态比喻成“盲人骑瞎马”,由此引发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前路山高路险,汝欲何去何从”。

(5)于是,对于理想逻辑的本体(即理性逻辑的感应方式),我们概括出以下五个特点:

a、理想逻辑之定律与知性逻辑之定律一脉相承,都遵循诸如简约原理、对偶感应率或耦合律等的代偿规定性。这是接下来第九十九章“理想逻辑之定律”的内容。

b、理想逻辑之质态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虚化、越来越呈现出“伪在”的特质(即含真量递减,代偿效力递减)。这是接下来第一百章“理想逻辑之质态”的内容。

c、理想逻辑之向度朝着存在度递弱、感应属性代偿增益的方向单向挺进。理想逻辑的可塑性与作为理想载体的人类社会的可塑性相一致,其飘摇失稳的状态导致人类社会的“危在”程度(即不稳定程度,即逼近失存临界点的严峻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接下来第一百零一章“理想逻辑之向度”的内容。

d、理想逻辑之函量随着理想逻辑的单向分化而迅速扩容,呈现出超时空的对所有对象最深广的追索。这是接下来第一百零二章“理想逻辑之函量”的内容。

e、理想逻辑之归宿必然在感应属性增益(即代偿度矢量的增加)至尽头中彰显为其逻辑载体的存在度递弱至尽头,也就是在“穷尽其知”中达成其载体的“穷尽其存”。这是接下来第一百零三章“理想逻辑之归宿”的内容。

(6)以下五章将分别展开论述理想逻辑的这五个特点。

注:本章主要说明“理想逻辑”的概念及特点,并从五个方面概括说明了“理想逻辑”的运行状态:运动定律、运动质态、运动向度、运动函量、运动归宿,并在接下来的五章中分别论述这五项。

第118章完结感言(第九十八章理想逻辑)(2)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理想逻辑”(见概念注释)

理性:特指发生了大脑新皮层的灵长目人类阶段的推理判断反应。在它内部仍可划分出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继续代偿演进的不同思维形式或逻辑形态,其超越了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觉判断的“纯粹推理之想”即谓之“理想逻辑”,此乃理性最复杂也最动摇的思辨逻辑晋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