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用笨办法(笨办法就是好办法)(1)

软磨硬泡、唠唠叨叨、多次重复这些笨办法,看上去很软弱很被动,但在有些场合,这些笨办法就是好办法。

01

按说,在安全生产的问题上,地方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对谁都是坏消息,谁都想极力避免。可是,虽然如此,安全生产问题仍然是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之所以是老大难问题,有几个现实原因。

首先,对很多小微企业来说,产值、利润不高,完全按照安全生产的标准去生产,很难做到。仅相关人员持证上岗这一条,就很难做到。培训、考证都要花钱,小微企业财力紧张。老板不愿意花这个钱。

就算老板愿意花钱让员工去培训、考核,取得证书以后,从普工升为技工,即使不跳槽,员工也会要求涨工资。老板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花了培训考核的钱,还得多花工资钱,否则就人财两空。

其次,小微企业发展变化很快,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往往跟不上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资金永远紧张。企业主有了钱,愿意优先用于购买新设备。要求这些小微企业像大企业那样规范经营,随时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投资,是不可能的。

人员素质低也是个现实问题。很多员工来自农村,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就是粗放随便,到了工厂,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为严谨刻板。乱搭电线、乱设插座、戴了安全帽也不系扣带等等,无数细节问题,不可能完全杜绝。

而且,在基层社会,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主,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沾亲带故。口头上说说严格执法,很容易,但在现实中真能做到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又有几人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很多小微企业来说,严格地、完全不打折扣地按照安全生产的种种规定去做,企业也就无利可图了,只能关门大吉。地方政府对此也很清楚,因此也就不会百分百地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毕竟,把企业都逼得关停并转,对地方政府来说也不可接受。

不过,虽然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但这些年来,中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显然,基层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02

可能是受到自动化、计算机等等影响,很多人形成一种“自动化思维”,那就是遇到问题,总想着有一种制度化的、事先设计好的、能自动运转的解决办法,就像计算机程序那样,下一个指令,机器就把所有不合格产品筛选出来。

这种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制度万能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关键在于制度。只要把制度设计好、加以完善,所有问题或者绝大多数问题,就能波澜不惊地被解决,就不会出现慌手慌脚、狼狈不堪、疲于奔命、重复劳动等“非自动化”现象。

对安全生产来说,很多人认为,解决办法就是严格立法、严格执法。事先把安全生产相关的各项事务、事项,都规定在法律中。然后,只要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就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而只要发生了事故,就说明一定有人徇私枉法,没有严格执法。至于企业是否能承担得起等问题,无需考虑。承担不起的企业,就让他们破产好了。

在现实中,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

首先,不论大小企业,企业主在地方上总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严格执法,动辄罚款,说起来似乎只是个态度问题,但在现实中,不可能百分百落实。企业总有这样那样的办法去应付、去化解。

事实上,在现实中,即使是罚款,往往也是适可而止,让企业感到心痛,但又不至于多到刺激他发动人脉关系上下游说。其中的尺度,就不可能完全靠法律法规实现规定明确。

而且,安全生产方面的事情,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自查自纠。执法总要有个程序,否则也可能会出现司法贪腐。监管部门一年365天,每天都立案执法,一年到头能办几个案子呢?

03

看上去,似乎安全生产这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很难解决。基层监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所谓严格执法,实在难以落实。结果就是,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的人,只能疲于奔命,天天跑企业,唠唠叨叨地向企业主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种种规定,在工厂中转来转去,看到企业中存在的安全生产漏洞,就随时提醒,要求整改。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辅助办法,比如增加监控摄像头,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设立安全员等等。但这些辅助措施,看上去也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没想到,如此努力坚持了几年以后,很多地方的安全生产事故确实就降下来了。研究者跟踪调查以后发现,原来,解决办法就是这些看上去很被动的经常巡查、唠唠叨叨、反复提醒等笨办法。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往往是因为细节。而细节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中随处可见,用电不规范、没有持证上岗、设备破损、超期服役,缺乏警示标志等等。那么,这些问题,企业主是否知道呢?他们当然知道。但因为忙于生产经营,且这些往往都是细小事项,企业主往往顾不上,所以长期得不到完善。

企业主也知道,把这些细小环节改善了,确实能减少安全事故,对大家都好。但他们就是顾不上。这时,政府监管部门的人来了,在企业中巡查,看到了。如果随后就是严格执法,罚款整顿等等,矛盾反而激化。相反,如果监管人员及时提醒、宣教,结果就大不一样。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之,去的次数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改善也就跟着多了。毕竟,在安全生产这方面,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并无根本上的矛盾,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耐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反反复复地摆事实讲道理,提醒宣教,目的是为了大家好。谁也不可能一直无动于衷。

04

很多年轻气盛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笨办法太笨、太软、太被动,可实际上,在很多大家并无对抗性矛盾的场合,这种靠耐心、靠多次重复、靠唠唠叨叨的做法,反而更有效。人海战术、不怕累、多磨多泡,反而比很多自动化措施更有效。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智慧。

也就是说,在很多管理活动中,并无一招鲜、自动化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去泡去磨,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唠唠叨叨”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办法,看似被动软弱,其实却有“水滴石穿”的效果,并且,还不会激化矛盾,不会破坏双方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今后的长久工作保留充分的空间。

笨办法就是好办法。

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人际关系,很多事情其实并不能靠明确的、严格的法律、规则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磨合,互相影响,永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万能论是很片面的。尤其是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人的作用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同样一件事,富有经验、善于沟通的甲去办,就能办成。缺乏经验、只知道生硬执法的乙去办,不但办不成,反而激出冲突和麻烦。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来说,时间、耐心、重复等等,其实也是很有效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看上去很不自动化,也缺少确定性,但在现实的基层治理中,往往能发挥比法律法规更大的作用。

说到底,人不是计算机。人既会理性的利益计算,也有丰富的感情。基层治理,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文件和制度,而是活生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把制度和人的作用最好的结合起来,才是值得思考的真问题。

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