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丕之胞弟。曹植自幼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正如《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载: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他初被封平原,转至临菑(淄),遂徙鄄城、雍丘,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由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徙东阿为王,历时四载,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改徙陈(今河南淮阳)为王。当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位执着而又不幸的诗人因积郁病逝于陈,时年41岁。陈人仰其诗文,哀其不幸,于城南高地筑陵以纪之。“追思前过曰思”,因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又称陈思王。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

一、前后时期的曹植与陈前四县为王

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生活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过着优裕安闲、风流自赏的贵族公子式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铜雀赋》。

《三国志》曾载有这样一件事: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邺城铜雀台建成,曹操带领群臣及他的十多个儿子登台,满腹经纶的曹操便命他的儿子们以铜雀台为题作赋,当场各写一赞文。年仅十九岁的曹植,俊目轻扬,见苍天空阔,秀眉低敛,见大地茫茫,略一沉思,执笔疾书,一气立成,词藻华丽,气势恢弘,深为其父曹操惊喜,群臣也极为赞赏。其赋开头这样写道: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曹植不但有着突出的文学才华,而且还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以“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西灭违命之蜀,东蹈不臣之吴”为己任。在他前期的一部分作品中,充分流露出这种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他在《白马篇》诗中,就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2)

陈思王曹植碑拓片

曹操夸他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曾几欲立为太子,此间正逢曹植春风得意之时。然而,由于曹植放荡不羁、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任性而行逐渐失宠。曹操不察,遂对曹植失望断宠。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从此便决定了曹植后半生的厄运。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死洛阳,曹丕黄袍加身。曹丕称帝后,一直忌恨曹植,曹植便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曹丕首先杀掉曹植的羽翼多人,并一再寻找或制造借口欲置曹植于死地,如曾借曹植扣押派去的使臣,立即下令捕拿问罪并治以死刑,经其生母卞后苦求,曹丕才改贬曹植爵位为安乡侯。《世说新语》裁:曹丕限曹植七步诗,不成则行大法,其惊心动魄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思维敏键的曹植应声而成,诗以“煮豆燃豆箕”为喻,讽刺胞兄相逼太甚。曹丕听后深有愧色,虽免曹植一死,但他被逐出京师,受监视于封国,连起码的人身自由也被剥夺了。人们常言的“豆萁相煎”、“七步成章”的典故即源于此。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死后,曹叡做了皇帝,曹植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曹植在曹丕、曹叡父子的猜忌迫害下,曾多次上疏恳求任用,终未如愿。

他虽远离国都,朝廷还疑忌他结党营私,所以对他频繁调动。曹植的“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等诗句,显然是发泄“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不满。其间十一个年头,屡遭贬爵,频更封地,土地贫瘠,生活不济,就连亲朋往来也被限制。此情此景从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戚表》及《迁都赋》中可以得知。《迁都赋》中写道:“余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这是他当时处境的真实写照。

曹植在陈时的状况正是处在这一境地。其官佐属吏都是市侩小人,兵丁佣人残老,不及二百,禁令重重,事事减半,名义上虽为王侯,实为囚徒,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失却了一个正常人的一切欢趣和意义,其幻想彻底破灭。曹植徙陈不到一年,愤懑苦闷、惆怅绝望中的他,积郁成疾,不治而亡。曹植在陈期间,由于时间短暂,加之精神上的压抑,尚无政绩可谈,但他还是给陈地人民留下了《伏羲赞》《神农赞》两首诗篇。其诗很可能是我国最早对二位先皇业绩的颂歌,同时也是对陈地人杰地灵的赞美。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3)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二、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其《洛神赋》

曹丕父子对曹植的贬诋与迫害,使他一生多遭磨难,埋没了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及才干。环境使曹植的政治理想破灭,却无法阻止他成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无法抹煞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名。

曹植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五言诗对推动中国古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曹植的赋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赋有四十多篇,这些作品较汉赋更注重面向日常生活,情真意切,在建安文学中独具一格。他的《洛神赋》是赋中名作,原名《感甄赋》,写他早年与鄄氏的一段爱情故事,后来甄氏作了其兄曹丕的妃子,曹植借洛河的水神宓妃作甄氏的化身,通过梦幻境界,塑造了洛神纯洁多情而美丽的形象,袒露了作者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情,以及人神相隔不能如愿的惆怅。赋文富有想象,笔调细腻生动,清新活泼。该赋写于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是曹植朝京东归,返回其封地鄄城(在今山东),途经洛水所作。当他行至今巩县伊洛河南高阜之地时停驻,瞻望洛川,心潮激荡,遂作《洛神赋》以遣志抒怀。上述所说的洛神宓妃,正是古书中所说的溺于洛水的伏羲之女。赋中极尽艳词,描绘了洛神宓妃“翩若惊鸿”、“灼若芙蓉”的形象,倾诉了诗人的爱慕之情。然而,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而去,诗人抱憾永年。《洛神赋》是曹植赋中名作,是千古绝唱。赋中表面看来是抒写对伏羲氏女儿宓妃的爱慕思恋,实则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但却报国无门的苦衷。《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是诗人追求美好前程渴望成就宏业的精神寄托,是诗人困境中企望的通衢大道,是黑中憧憬的光明使者,是痛苦中的慷慨悲歌。它于苍凉中蕴藉着壮美,嗟啜中升腾着希望,对“美人”爱心不泯,发浩歌以抒怀,笔丽文以托志。但他却未能以此打动曹丕。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4)

《洛神赋》书法

上:晋•王羲之 下:明•文徵明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曹植在陈为王时,所写的《伏羲赞》,与此赋之间可能有某种内在联系。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以此赋为题材作《洛神赋图》,形象地再现了此赋的精神风韵,该作保存至今。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先后都曾书写过《洛神赋》。羲之以行书书之,如行云流水;献之以小楷书之,字字玉立俊秀,后人称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二作均流传至今,同为国家珍宝。由此可见曹植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赋对后世影响之深。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5)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故后,明帝才于景初年间下诏:“陈思王过去虽有过失,但已约束自己,行为谨慎,可弥补以前之缺陷,而且从小至老不停著述,难能可贵。”随令抄录、编篡曹植著作五百余篇,收藏于廷内。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他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八十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四十余篇,原有集三十卷,多已散佚,今存《曹子建集》十卷为宋人所辑。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文心雕龙》说他“援牍如口诵”。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6)

三、曹植在书画上的成就

据《书断》记载,“曹植亦工书。”《宣和书谱》上亦记载曹植少年聪慧,记忆力惊人,万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气发于笔墨闲。曹植以章草书写的《鹞雀赋》乃书法中一极品。

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它可以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谈诗歌的文章,阐述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画赞序》则主张绘画在“教化”方面应具有的功用。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则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一问题。它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可说都是开启以后那个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7)

东阿鱼山梵音洞

四、曹植鱼山作佛乐,为梵呗泰斗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中国本土梵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今东阿鱼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日“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8)

东阿曹植墓山门

五、曹植墓地今何在

公元232年,曹植被封陈王,领陈郡,魏明帝曹叡仅给他残弱僚属兵士不足200人。就在他来陈就任的第二年,郁闷成疾,抱恨死去。关于曹植死后的葬身之所,历史上一共有以下四处记载:

(一)东阿鱼山曹植墓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

墓前左侧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的碑楼1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

曹植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的文物。1981年和1985年曾先后进行过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砖石磊筑而成,占地面积约1200余亩。墓室为前堂后室的砖室墓,前堂面积约17平方米,后室面积约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砖错缝平砌而成。前堂后室之间辟有门,并以砖封护。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199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

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9)

通许曹植墓

(二)河南通许曹植墓

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是在明成化六年发现的,也就是1470年。那年夏天,黄河决口,曹植墓所在的土岗被大水包围。到了冬天,大水退去,土岗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穴中有石门,从外面闩住,正中竖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后来人们捐资为曹植修了祠堂,再后来又增修了观音寺。

1479年,副都御使娄良告老还乡,看到曹植墓的景象后,多方协调,重修了曹植祠和观音寺,首先建祠堂一座,接着又修了崇殿,还修了讲堂、禅室、厢房、厨房,看上去很是雄伟恢弘。

此后的500年间,黄河几次泛滥,因泥沙淤塞,坟家几乎成了平地,只剩下一个小土堆,院内建筑也几次成为废墟。

1998年,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省文物局拔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陵园。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0)

合肥八斗岭曹植墓

(三)合肥八斗岭曹植墓

八斗岭,原八字桥,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现为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店埠34公里。

公元220年,曹称帝(魏文帝),曹植深受猜忌,备受迫害,屡遭贬爵和徒封,肥东县八字桥(今八斗岭)亦是曹植的流放地之一。自来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故取"八斗”为名。

据《合肥县志•魏志》记载,当年曹植登上八斗岭(古称鱼山)时,曾赞此地风光秀美,死后若能葬此而无憾。经考,在今八斗镇南侧150米处,有曹植墓(亦说衣冠冢),并有"王子建之墓”墓碑,世称“八斗陵”,可见汉未建安年间曹植随军驻此,考无疑矣。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1)

淮阳思陵冢

(四)淮阳曹植墓

河南淮阳县思陵家,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之墓居。232年二月,曹植“以陈四县被封陈王,食邑3500户”。当年11月,卒于此,留“思陵冢”。

《河南通志》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大清一统志》说:“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

据传,淮阳曹植墓是当地人为曹植这位父母官卒于任而建,为防被盗,同时从城四门出棺建四冢,因曹植谥号“思”,故其墓俗称“思陵冢”、“四里冢”。此景此说反映了陈地人对这位才高八斗的父母官的崇敬之情。

思陵冢原有五座冢组成,一九七六年一月附近机张村村民曾挖一冢,主室空无一物,但两耳室中出土文物一百余件,有铜鼎、铜甑、石磨、石臼、陶井、陶灶、陶壶、陶鸡、陶狗及陶楼等。铜鼎上刻有铭文。其中一鼎的铭文:“广平三,鼎重五斤四两,永平十六年(公元前73年)九月十九日,工伍当造。”永平是刘秀子刘庄的年号,出土器物亦与东汉文物相仿,与安徽亳州曹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风格不尽相同。其铜器所造年代早于曹植亡年159年,因此对该墓家是否与曹植有关提出了质疑。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2)

淮阳思陵冢位置示意图

现存四冢呈南北排列,由南往北面积及高度依次为:

1.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高15米;

2.长宽各30米,面积900平方米,高7米;

3.长宽各20米,面积400平方米,高4米;

4.12米,长46米,宽36米,面积1656平方米,高12米。最南端的高冢就是思陵冢。

陈运和等古今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六、曹植墓真伪考辨

鱼山曹植墓,坐东面西,沿山势而凿之洞穴,青砖垒砌。墓右侧有碑楼,楼内正中立有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石碑一通。此碑为曹植十一代孙所立,碑名全称《曹子建神道碑》,亦称《陈思王曹植碑》。该碑记述了曹植之子曹志,尊其父早年遗愿进行安葬之事。1977年,当地考古工作者在墓门左上方发现一铭文砖,镌有“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等字样。太和为魏明帝年号,以此可知该墓当建于曹植死后的二年,即魏明帝曹靓青龙元年。根据该墓碑、墓砖文字所载再对照《三国志》所记,可知当年徒封东阿王的曹植“常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因此推测,很可能是在他死后,其子曹志根据他的遗愿,将其遗骸之棺由陈地迁葬于鱼山之麓,凿山为穴,封土为冢。据此,其处当属曹植之实墓。

而陈地之曹植墓,笔者以为有两种可能:一、四冢中其一为当时当地人为曹植而建之墓。人死了,其棺必须要有入土停放之所,此家当是停放曹植之棺之处,数月后将棺迁出,而后,此冢则成为象征性的“衣冠冢”。其墓中出土的铜鼎可能属曹植生前礼器,入墓时作陪葬,迁棺时留下此物作为纪念。这一推测倘若属实,此墓当不失具有纪念意义。二、四冢为东汉淮阳王之墓群,与曹植不相干,由于年久失名,后人误以为曹植墓,其鼎则是当时墓主的随葬品。事实如何,留待学者及日后考古发掘进而考证。此不论为何代何人之墓冢,毕竟是一处高大且集中的古墓群,定有来历,应当加以保护。

由于曹植是一代风流才子,又系弱者,人们既崇敬又同情,故与曹植活动有关的地方,分别建有他的陵墓。除淮阳及东阿鱼山二处外,还有今安徽合肥市东肥县及今河南通许县东北七步村两处 。而后二者均属纪念性的象征墓。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3)

淮阳思陵冢保护现状

上四图依次为南至北四座封土冢;下图为思陵冢南部主冢东侧幽深的盗洞遗迹。

七、曹植居陈诗文

曹植居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女娲赞》、《芙蓉赋》四首诗,现辑录如下:

◎伏羲赞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

龙瑞官名,法地象天。

包厨祭祀,罟网渔畋,

琴瑟以象,时神通玄。

◎神农赞

少典之胤,火德成木。

造为耜耒,遵民播谷。

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女娲赞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芙蓉赋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摧茎。

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

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

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

芙蓉蹇产,菡萏星属。

丝条垂珠,丹荣吐绿。

焜焜韡韡,烂若龙烛。

观者终朝,情犹未足。

于是狡童媛女,相与同游,

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

七步绝句曹植(七步为限曹植赋诗)(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