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则《华为工程师猝死,36岁,22月无休》的文章再次刷屏。

报道中一位36岁的华为工程师,在肯尼亚过劳死。

事发时,他在开车,突然觉得头痛想要休息,把车停下来后,整个人就失去了意识,然后开始呕吐。送到最近的医院,拼命抢救仍于事无补。

而一切的起因和导火索是因为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22个月都没有休假回家。即便是节假日,也要为了保障业务全天留在客户处值守。出事前2天,仍在通宵工作。

出事前一周,曾发微信给妻子说,可能挺不了了。

华为刚刚入职半年员工提建议(36岁华为工程师猝死)(1)

猝死工程师妻子发文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事前10天,他领到了海外十年奖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直到离世,还剩余33天的年假,但他再也没有机会用了。优秀的工程师撒手人寰,留下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

华为刚刚入职半年员工提建议(36岁华为工程师猝死)(2)

回想上个月一度引发全民关注的“任正非女儿孟晚舟在温哥华机场被加拿大警方拘押”事件,两者都与华为有关,但是后者的舆论导向直接上升到中美两国的贸易战,甚至出现了网友联合抵制加拿大产品、支持购买国货华为手机的狂热拥趸,而前者一个工程师的死亡引发的则是关于健康的大讨论。

想一想,都是“服务于”华为,但是却同公司不同命,除了身份之外,真的有着天壤之别。

没有人讨论这个工程师猝死背后的逻辑,也没有申讨关于企业压榨员工的血泪,只有一篇又一篇关于如何避免熬夜、如何防止猝死,甚至大谈养生的稿子散布于网络。

更有媒体再度盘点了这些年关于名企名人猝死的新闻:

大疆无人机25岁程序员,哈工大刚刚毕业的硕士,同学眼里的精英,猝死家中。

26岁的医生加班猝死,他的朋友圈里写着:黑 白 黑,下班啦,活着真好。

44岁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因突发心肌梗塞离世。

36岁御泥坊原董事长吴立君,因长期辛劳,突发脑部静脉血栓去世。

等等等等。

而上网搜一搜,就会发现,心灵鸡汤的那些“深度好文”“墙裂推荐”着一篇篇精心策划的迷魂药:

《因为你一无所有,所以现在的你要努力的奋斗》,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

《愿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野心,也不辜负所有苦难》,

《那些比你优秀还比你拼命的人还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说放弃》

……

而网上有个段子更是一针见血地问道:那些比你优秀还比你拼命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有人答:比我先死了。

呵呵一笑之余,联系到华为工程师猝死,是不是更具讽刺意味!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努力拼搏和狭义地曲解奋斗的意义,只是想问一句:

比挣钱更重要的不是活着吗?活着不好吗?

也许有人会说,当然好,可是,活着就要活出个人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是啊,很多人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不甘平庸的人最终依然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那些霸屏和每年都会提及的年度关键词“穷”、“丧”、“难”始终围绕着普罗大众的生活,就像头顶上空的雾霾一样,不知道何时就会不定期地造访,避之不及,无处可躲,只能迎霾而上,同呼吸共命运。

那些100000 的鸡汤并没有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愿意吃苦受累,众人说苦难可以磨砺人的意志,那只是因为我们无法躲避苦难而强行附加上去的。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追求,经历苦难,只是因为苦难本身无法躲避,很多时候,即便经历苦难也不会因此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就好比螃蟹虽然好吃大补,但是孕妇却不能多吃;鸡肉与菊花食则死亡。

任何事情都是相生相克,无法完美的全部拥有。

编写这些文章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华为的slogan里写:伟大背后,皆是苦难。

这苦难里,有民族的苦难,也有集体的苦难。

可个人的苦难,又有谁能能接,谁来为其买单?

以前说:年轻时,拿命去换钱;年老时,拿钱来续命。

现在后半句大概可以修改为:还没等到年老,钱还在,命却没了。

华为刚刚入职半年员工提建议(36岁华为工程师猝死)(3)

很多网友评论说,“18万人造就了1100亿美元的华为,关键华为人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去否定18万人共同创造的华为。”

华为刚刚入职半年员工提建议(36岁华为工程师猝死)(4)

更有很多评论一片羡慕声:“36岁华为人挣得工资,足够妻儿此生衣食无忧了吧。”

“加班猝死是好事啊,死前绝对觉得非常充实。就是36岁有点年轻,在晚个2、30年就好了,我接受这种死法。”

“华为工作好,加班累但能赚到钱啊,就怕加班累还不够养活妻儿。”

顿时为这样的心声不寒而栗。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新闻中猝死的36岁的工程师,是你的老公或者至亲,你会做何感想呢?

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冷血动物,那另当别论,你可以拿着补偿金逍遥快活了。可是,当你花着这些用生命换来的金钱,心里没有一丝愧疚和午夜梦回时被噩梦惊醒吗!

以上这种论调细思极恐,按这种论调,如果一个企业的存亡上升到关乎国家命运地步的话,这种被高抬为“民族企业”的楷模,只要给国家缴纳了足够多的税收,那是不是以后这些企业的员工被压榨死亡或者如权健一样的企业销售违法产品害死了人,都可以不予追究责任?!

一个企业倒塌了,会对国家财政收入和当地税收以及招工造成极大的损失,那么,一个草芥的生命陨落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吗?

很多老板喜欢自我陶醉的提醒员工:“跟对人很重要”,只要求员工忠诚,但不提供让员工忠诚的土壤。所以都是YY。

知乎上有个高赞提问:一个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

回答是:从他觉的不公平的那一刻起。

同样的,一个有才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俗的?

从他看透芸芸众生的那一刻起。

芸芸众生的错在哪里?在于平庸之恶。

每个人都不想当平庸的人,都不想过平庸的一生,都想努力拼搏换得功成名就,年薪百万至千万。

美其名曰,想让家人过上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想委屈自己的日子。

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谁也不想庸庸碌碌的过一生,因为世俗的成功标配就是有房有车、年薪百万、家有娇妻、儿女双全成绩优异、存款七位数才是人生赢家。

甚至如今的舆论导向把“三十而立”简单粗暴地解释为“就要拥有以上这些赢家标配。”

可是,活到三十岁容易,硬逼着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拥有这一切,甚至是用生命换取这一切,最终钱有了,人却没有,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呢?

三十岁,才刚刚是从大学毕业没几年,工作刚稳定的年纪,却硬是在比较中被逼迫着要完成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这本身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我们不否认努力和奋斗,也希望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拼搏过上中产的生活。

但是,如果把这些努力都强加给三十出头的人生,要求他们的人生必须标配房子、车子、老婆孩子和票子,那么,他们被这些有形的外力所压迫,哪里还有精力去实现那些无形的但是却伟大的梦想?!

而更可怕的现象却是,人人都觉得这一切是正常的,而立之年的人生就应该拥有那些有形的东西,不管是拿来炫耀还是认为以此可以跨越阶层成为上流社会的精英。

突然想到心理学中的“垫脚效应”,说的是剧场里看剧,一个人站起来了,获得了更好的视野。其他人也会纷纷跟着站起来。如果有人更过分,不仅站起来,还踮起脚尖,那只能逼得后面的人也踮起了脚尖。最后结果就是,谁的视野也没有变得更好,但每个人都更累了。

所以,如今的职场中,你很少能看到公平的竞争、有序的规则和良性的人才循环,只有拼命的压榨和无形的桎梏。

所以就衍生了诸如“中年危机”、“职场潜规则”、“以厂为家”、“不加班就是没能力”、“要求涨工资就是自私”“感恩企业”以及“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的广泛热议和大行其道,而加班没有工资、不交五险一金、加班数小时不算加班费但是迟到一分钟却扣全天工资、请假一天就扣年终奖的歪理振振有词,更甚者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会考虑一个员工背后的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家中顶梁柱轰然倒下之后的悲剧。

古人说的“三十而立”来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只是到了如今被曲解为有房有车有钱有妻的“四有青年”。

而很多所谓的凌晨2点还在加班工作,其实80%,都是为了让老板满意,至少是认可这是一种努力。

然而,你得到了吗?很明显没有。

华为刚刚入职半年员工提建议(36岁华为工程师猝死)(5)

自媒体恶魔奶爸曾说,当你一味不停地付出,这种付出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甚至一点点的不满意,都会被放大成巨大差错。

再深层次想想,这么晚做出来的方案能优秀吗?显然不能。

熬夜去开会、工作、做决定,简直就是一件输了自己也讨好不了世界的事情。

《乌合之众》里有过这样一段话: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和猝死的工程师来说,一个依然会伟大,但是另一个即使消逝了依然不会影响伟大更伟大。

最后送给伟大的企业一句话:虽然技术上没有突破上限,但在道德上突破底线了啊!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育儿、家庭教育、时事评论原创作者。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新浪微博:羿云天;羿云天说(ID:yiyuntians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