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两次事件,一次当属大约发生在一万年前极为缓慢的农业文明的出现,另一次当属两百年前迅速出现并彻底改变人类文明形态的工业革命。十八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人类从此告别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艰辛的农业文明,昂首迈进以蒸汽动力为主、其力量足以改天换地摧枯拉朽的工业文明。相信在当时,新的文明景象一定把很多人吓到了,体型庞大的蒸汽轮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蒸汽火车像一条条巨龙在陆地上穿梭,钢铁狰狞,煤烟蔽日,人间不知是成了天堂还是地狱。这幅景象持续了一百多年,自英国而始迅速向世界范围扩张。到十九世纪中期,很多人还没来得及适应工业革命造就的这样一幅陌生的世界图景,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出现,并再次改写文明。在很多领域,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动力来源取代了蒸汽机,于是,人类文明开始向技术文明的另一个不同维度悄然转向,虽然轮船变得更大,火车变得更快,但整个世界,或者说技术文明的整体面貌不再像以前那样污浊和喧嚣,而是像一匹终于被驯服了的野马,温顺的疾驰在奔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上。

展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绘画作品

一、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技术

2015年,人们曾把《回到未来2》(1989)里畅想的那个2015年和真实世界进行对比,看看其中有哪些技术已经成为现实。曾经在科幻片中被预言的未来技术有哪些已经实现,或者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技术曾经在过去的科幻片里出现过,这当然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曾经一度科幻的东西如今已经普及,过去几十年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科幻作品的想象。相反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里几十年来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技术突破,像悬浮汽车这样的东西至今没有出现,现实远远落后于科幻想象。这篇文章无意拿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的未来技术和现实做一一比对,而是想细究一下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未来技术的一些普遍规律。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1)

在1989年上映的《回到未来2》里面想象的2015年的未来世界,《大白鲨》已经上映到了续集的第19部

1、此技术非彼技术

对于科幻电影的创作者来说,其想象往往是源于艺术创作而非科学理论。同时,想要在电影里表现某种未来的神奇技术,创作者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电影手法来实现它,而不是这一技术在真实世界里有没有可能实现的问题。这样一来,很多技术在科幻电影里经常见到,很可能只是因为展现他们所需要的电影手法相对简单而已,而这些技术很可能在现实层面难以实现,甚至可能违反了物理学原理以至于根本无法实现。比如说能瞬间把人汽化的激光枪,这在电影里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特效,但至今仍难以实现。其技术瓶颈并不在于能否制造出那样巨大的能量出来,而在于怎样才能把那么大的能量压缩装进一把手枪。《星球大战》里的光剑更是如此,在影片里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影特效,但在真实世界里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毕竟,让一道光从剑柄射出之后保持静止,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把一个人从一个地方瞬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即时传送技术,从电影创作环节来说只需非常简单的特效技法,但这一技术在实现层面却还相当遥远,甚至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传送前究竟需要把这个人从细胞层次分解,还是从分子、原子或者更微观的粒子层次进行分解?微观世界里的量子不确定性如何应对?科幻剧《星际迷航》最早想象过即时传送技术,在当时,这样一个用简单特效创作出来的技术想象,却曾引来很多专业科学家的认真讨论,争论的焦点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一直拓展到伦理层面——所谓的即时传送,到底是把寇克船长从一个地方传送到了另一个地方,还是把原来的寇克船长杀死再重新复制一个新的寇克船长?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2)

《星际迷航》中的即时传送技术,可以把人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比即时传送技术更难实现的还有时间机器。时间旅行,这大概是在科幻电影里出现最多,而实现起来却又最难的技术。1895年,H·G·威尔斯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幻想出通过制造一台机器来进行时间旅行。在1960年和2002年,这篇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他涉及到时间旅行的科幻电影同样数量可观,各种“穿越”类的幻想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以至成了一个专门流派。关于时间旅行最为经典的科幻作品当属英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该剧从1963年首播,至今仍在播出,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科幻剧。剧中主角Doctor驾驶一个叫TARDIS的时间机器畅游宇宙。因为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艺术作品,所以时间旅行成了它们永远也玩不腻的题材。从1963年一直播到现在的《神秘博士》永远有新的故事可以拍,而且几百集的剧集其情节居然可以全部串在一起,Doctor的故事被编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尽管借时间旅行这一题材可以编出各种花样百出的故事,经典如《时间机器》,幽默如《回到未来》,浪漫如《神秘博士》,励志如《未来小子》,但时间旅行是否真的有可能实现,这一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以相对论为依据,我们有可能借助高速运动或巨大引力来进行时间旅行抵达未来,但是否有可能回到过去,这一问题即便是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意见不一。比如编剧过《星际穿越》的大物理学家索恩便认为有可能借助黑洞回到过去,而霍金等人则认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

总之,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技术尽管有时候会预言成真,但其出发点却并不是真的想要预见未来,而是根源于电影这门艺术的创作潜能。现实世界里的技术发展和科幻电影里想象的未来技术,这二者基本上是不相干的。非要拿二者对比的话,我们在过去的科幻电影里看到的未来技术,有些已经实现,有些甚至已经被现实超越,但也有些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2、趋势想象的短与长

对于《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类科幻作品中描绘的远未来,创作者们往往会天马行空的予以想象,而对于十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这样的近未来,科幻电影里关于未来技术的想象,经常是以现有的技术作为起点,顺应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展开想象。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科幻片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景象——未来的手机会变得更小、电视屏幕会变得更大、楼会变得更高、汽车会变得更快,这些都可以说是算不上太高明的趋势想象。比如在1997年的经典科幻片《第五元素》里面,总统拿着一个只有手掌大小的移动电话。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那时的移动电话都是长一尺左右的“大哥大”,能做成像电影里那么小,这在当时绝对属于科幻层面的技术水平。后来的事情我们当然都知道,没过几年这样的技术便实现了,而且大大超越了《第五元素》中的想象。今天的手机大小已经不再是技术上能不能把它做的更小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大小和便捷这二者之间平衡的问题。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尽管《第五元素》的创作者们能够想象到未来的手机会变得更小,却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手机上天线那个东西会消失。这正是趋势想象的一个常见尴尬——往往只能想到量变却想不到质变。可以说,在计算机和电子通信等领域里,过去几十年来,所有科幻作品的想象都没能追赶上“摩尔定律”魔鬼般的指数速度。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3)

《第五元素》(1997)里面想象的未来世界的手机,按当时的思路,手机能小到这个程度是科幻

趋势想象的另一个常见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社会的高度普及。比如《回到未来2》里面能自动系鞋带的鞋,会自动脱水变干的衣服,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出现过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技术看似神奇,实际上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属于相对低端的。目前,无人驾驶的汽车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至于自动变干的衣服和自动系鞋带的鞋,实现难度主要并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是否适合市场开发和普及推广等一系列问题上。有人给人工智能总结过这样一条奇怪规律,那就是,但凡已经实现了的人工智能,都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人工智能。比如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的全自动洗衣机,便可以说是已经实现而被遗忘的人工智能。这条规律可以再扩展一下描述成这样——一项新的技术只有在实现之初才会引发惊异,一旦普及很快便会被人们习以为常。这一规律给科幻电影中关于技术的趋势想象造成又一尴尬,影片中想象出来的技术未实现时看着神乎其神,实现之后回头再看原先电影里的想象,通常又会觉得不痛不痒甚至粗陋可笑。

上面那条规律描述的毕竟只是一些低端的人工智能,高端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其最大瓶颈在于“图灵测试”。尽管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图灵测试”这座横亘在前方的高墙,科幻电影却早已越过这堵墙敞开了想象。比如《变人》、《人工智能A.I.》、《云端情人》这些电影,畅想的早已不再是人工智能如何为人服务的问题,而是假如有一天电脑真的有了人的智能,人类世界将会怎样的问题。影片中的人工智能不仅拥有了人的智力而且拥有了人的情感,这个时候他们到底应该算是人还是机器?人与非人的区分标准是什么?人之为人的界限在哪里?技术会永远服务于人,还是有朝一日会创造出新物种超越取代人?可以说,这类想象是一种更为高明的趋势想象。这类科幻电影在想象维度上越过了技术的极限,从而深入探究到了人之何以为人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以及技术文明将去往何方的忧思迷虑。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4)

《云端情人》剧照

和《云端情人》这类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相类似的,是《黑客帝国》、《超验骇客》这类“赛博朋克”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神经浪游者》、《真名实姓》、《雪崩》这几篇描绘未来网络虚拟世界的科幻小说问世,由此催生出“赛博朋克”这一科幻分支。往窄了说,“赛博朋克”特指描绘数字虚拟世界的科幻作品;往宽泛了说,但凡涉及到虚拟世界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是“赛博朋克”。在电影领域,从早产的《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到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以及《盗梦空间》、《超验骇客》等都可算是典型的“赛博朋克”科幻电影。这些电影同样越过了网络技术中的“人机合体”这一技术瓶颈,让人和虚拟世界实现无缝衔接,从而触探到我们如何得知世界的真实性这一同样古老的哲学母题。

二、“蒸汽朋克”中的技术美学

“赛博朋克”在科幻小说界出现后不久,由它衍生出另外一个新的科幻分支叫“蒸汽朋克”。这类科幻继承了“赛博朋克”虚拟世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科幻图景。早期的“蒸汽朋克”作品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技术,如通过新能源、新机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构造出一个平行于十九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这是“蒸汽朋克”最初的定义。宽泛的说,但凡以过去的某个时间点的科技水平作为出发点,幻想出一个在空间上平行于真实世界,或者在时间上存在于“过去的未来”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是带有“蒸汽朋克”风格的艺术作品。

按照“蒸汽朋克”最宽泛的定义,它不再是一种仅局限于科幻领域的独特分支,而是不同艺术门类都有可能呈现出的一种风格。譬如中国特有的武侠文化,以及很多属于奇幻、魔幻、玄幻类的作品,或小说或绘画或电影,都可能会带有一定的“蒸汽朋克”色彩。在这些作品中,通常会包含对于某项技术乃至整个技术文明的怪异想象,譬如对某种已经过时的技术进行回溯和放大式想象,或者把趋于隐蔽的技术反其道而行之让其外显。按这一思路,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探究“蒸汽朋克”作品中的技术美学。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5)

一幅蒸汽朋克风格的绘画作品

1、技术复古

现代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由此造就技术的一条变化铁律,那就是,某项技术一旦过时便会被淘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此消失。比如飞艇这种交通工具便曾经在上世纪初短暂出现过,甚至一度用于战争,但它的作用很快便被飞机取代,飞艇从此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蒸汽朋克”作品大都倾向于重新挖掘这些过时的技术,要么为了怀旧而复古,要么为了复古而怀旧,由此造就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影片《钢铁苍穹》(2009)建基于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想象——纳粹在覆灭之前在月球背面建立了一个基地,企图反攻地球。这一叙事设定让影片得以把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各种科技——尤其是纳粹的黑科技——呈现并夸张:比房子还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比不上一个普通IPAD,漫天的飞艇带着巨石从月球基地出发轰击地球,纳粹制造的飞碟在纽约上空成群出现,史上最庞大的战争机器一炮把月球轰出一个缺口……这部影片不仅重现和夸张了四十年代的军事科技,而且让这些元素错位式的重现于当今世界,让上世纪四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军事科技直接碰撞,由此创造出《钢铁苍穹》这部影片别具一格的趣味。动画片《51号星球》和《钢铁苍穹》有相似之处,片中的外星文明发达程度略低于地球水平,该星球上的电视机、坦克等很多东西都跟地球冷战初期的技术水平差不多。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6)

《钢铁苍穹》中的月球纳粹基地

另外一种技术复古源于经典科幻,典型作品如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2005)。这部讲述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之所以不像《独立日》、《洛杉矶之战》等同类题材影片,原因在于它改编自H·G·威尔斯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人入侵地球》,而这篇小说诞生在1898年,当时的很多人还认为火星甚至月球上有人居住。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用21世纪的电影技术创作的,展现19世纪末的科幻想象的影片。所以,在《世界之战》里出现的由火星人驾驶的三角坦克,尽管在今天看荒诞不经而且土的掉渣,但是在小说诞生的那个年代却绝对属于超前的想象。根据H·G·威尔斯小说改编的影片《时间机器》、《登月先锋》、《隐形人》等同样具有“蒸汽朋克”的意味,至于根据更早的玛丽·雪莱小说改编的一部又一部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就更是如此了。这类“蒸汽朋克”电影取材于年代久远的经典科幻小说,原著作者在当年创作的时候并没有“蒸汽朋克”的想法,但在今天拍成电影却自然而然的有了“蒸汽朋克”的意味。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7)

《世界之战》(2005)中来自火星的入侵者

2、技术外显

技术文明还有一条潜在规律,那就是,但凡某项成熟的技术,都会成功的隐藏自身。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生活用电这项已经成熟的技术,通常只会把开关和插座呈现给我们,其他全部隐藏。电脑技术的发展同样如此,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最大差别便是隐藏了主机。相信用不了多久硬盘就会从我们视野里消失,所有东西都直接存储在云端。也许不久以后连电脑也会消失,只保留输入和输出设备即可。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向有时会造就现代人对周遭世界的一种突然的陌生感。比如说,几乎没有人知道手机的工作原理,即便是把手机拆开,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这里面的东西都是怎么起作用的。此外,技术的这种隐蔽性还常常让我们忘记我们对于技术的依赖,譬如只有在停电的时候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电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蒸汽朋克”的想象思路和技术的这条隐蔽法则正好相反。“蒸汽朋克”作品总是倾向于把技术本身外显出来,呈现为蒸汽机、齿轮、铰链等粗陋金属部件组成的机械装置,这样的东西既便于视觉化又便于常人理解,而且还可以制造出各种张扬跋扈的视觉奇观。

影片《飙风战警》(1999)设置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不久,来自南方的大反派企图把美国的十几个州全部拆开来卖掉。在影片中,反派制造出铁甲车、坦克、装甲火车等超前科技,最后的终极武器是一只蒸汽动力、庞大无比的机器蜘蛛。实际上,这个看上去复杂无比的巨型武器除了能对敌人进行威慑以外,在实战方面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优势。在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战争中,带有膛线的来福枪取代滑膛枪第一次被投入使用,这两种枪看似差别不大,实际上枪的命中率和杀伤性能被极大提高,新的武器和旧的作战方式在战争初期错位叠加,极大的增加了双方士兵的死亡率,也让美国民众被战争血腥残酷的一面深深震撼。这也可以看作是技术日趋隐蔽的一个例子。《飙风战警》架空出一个和这段历史相平行的时空,把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外化成一个个张扬狰狞的庞大机器。这些大型机械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超前于南北战争那个年代,另一方面又普遍采用蒸汽动力而不是电力或者内燃机,由此造就一番别样的世界景观。反派驾驶的各种体型庞大的蒸汽机械,可以看作是技术邪恶面孔的充分外显。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8)

《飙风战警》(1999)中蒸汽动力的大蜘蛛

三、对待技术的两种不同态度

在技术哲学领域,历来有技术主义和反技术主义之争。大体上说,技术主义者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文明的一切问题,包括由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也同样可以通过发展更新的技术来予以解决,只有技术才能引领人类文明向上升级。而反技术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必须反思技术的局限和技术的危害,对技术发展进行理性的规范和严格的控制,否则技术很可能会像脱轨的列车,把人类文明带入黑暗的泥沼。电影虽然无法像哲学那样深入探讨技术主义和反技术主义,但在电影里面却有两种对待技术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是认同技术、崇拜技术,把技术描绘成光明、力量、迅捷的化身;或是恐惧技术、否定技术,把技术文明描绘成一个黑暗的世界。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未来主义是最为特别的一个流派。就整体倾向而言,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对技术文明都持悲观态度,唯有未来主义这一支讴歌和鼓吹技术文明,对机器、机械、运动等极度崇拜。这样一种崇拜技术的态度影响到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像大名鼎鼎的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便充满了对于机器独特美感的赞美。可以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是认同技术主义的。而且,苏联日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以及中国的“十七年”电影都有这种倾向。相比之下,西方的科幻电影反而很难找到这种认同技术、崇拜技术、赞美技术的视角。近些年的电影里,只有在一些偏奇幻类的影片里偶尔能窥其一二。比如同样是飞艇,在《黄金罗盘》里出现的飞艇和在《钢铁苍穹》里的飞艇便截然不同。《钢铁苍穹》里的飞艇是为纳粹为虎作伥的黑科技,而《黄金罗盘》里的飞艇则是魔法世界里的靓丽风景,散发着技术和机械的阳光美感。在《地狱男爵》和《雨果》等带有奇幻色彩的影片中,同样可以看到技术文明的亮丽色彩。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9)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10)

《黄金罗盘》中的飞艇和《钢铁苍穹》中的飞艇风格对比

在好莱坞电影里,由技术文明缔造的世界更多是一个黑暗世界,比如《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美少女特攻队》、《机器人9号》等。这类影片一方面渗透着人们对于技术的恐惧,另一方面折射出某些小众群体对于暗黑文化的喜爱。此外,对于创作者来说,想象一个黑暗世界或许比想象一个美丽世界要容易些。《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是一部混搭了黑色电影和“蒸汽朋克”元素的科幻片,影片虚构了一个平行于二战时期的时空,故意将画面调色成老胶片的昏黄质感,在形式上借鉴了黑色电影高光照明、黑白反差等特点。影片中不仅出现巨大的飞艇,还制造出各种体型庞大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听命于一个已经死去的科学狂人,人类文明差点儿因为这一狂人制造出来的这些失控的技术而毁于一旦。整部影片尽管轻松诙谐,但对于技术的态度是偏否定性的。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11)

《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2004)中蒸汽朋克风格的机器人

在武侠电影里,同样可以看到认同技术和拒绝技术这两种相反的态度,前者如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后者如冯德伦导演的《太极》。

某种技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空,这是“蒸汽朋克”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桥段。徐克的很多影片,从最早的《蝶变》到最近的《狄仁杰》,都可以找到这种穿越时空出现的技术元素,就这一点来说,徐克的很多武侠片跟科幻片、奇幻片都是相通的,或者说,徐克的很多电影都带有“蒸汽朋克”风格。比如《东方不败2风云再起》里东方不败的武功和荷兰殖民者的枪炮对决,比如两部《狄仁杰》里出现的那个绚丽璀璨的洛阳城。甚至没那么夸张的《黄飞鸿》系列也同样具有“蒸汽朋克”的特点,比如《黄飞鸿3狮王争霸》里面出现的那台影画机便没有办法细究,《黄飞鸿4王者之风》里和黄飞鸿对决的八国联军的八只怪兽,都带有强烈的“蒸汽朋克”色彩。徐克的武侠电影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科学世界的想象世界,片中对于技术文明的态度是略微矛盾的,既认同于科学技术造就的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又一厢情愿的幻想侠者们的神功可以超越它。仅就对待技术文明的态度而言,徐克电影虽不至于对它顶礼崇拜,但普遍还是肯定它的力量,并且认同它所代表的历史趋势。

在影片《太极》中,反派制造出一个体型庞大的蒸汽机器,既可以用来铺铁路,又可以作为战争武器来使用。这一怪物可以看做是工业文明的化身。机器怪物的到来打破了陈家沟的宁静,双方冲突,最后主角凭借太极拳战胜了机器怪物。《太极》这部轻松幽默的动作片实际上暗含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农业文明对于工业文明的嘲弄。这样的价值认同和当年的《黄飞鸿》系列正好相反。《黄飞鸿》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都刚刚进入一个新起点。《黄飞鸿》系列在夸大东方传统文化的同时,整体上还是认同于蒸汽机代表的西方文明,认为技术文明才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人应该顺势而为;而《太极》诞生于2012年,此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已取得一定成就,这时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在影片中一厢情愿的美化农业文明,拒绝和嘲弄工业文明。从《黄飞鸿》到《太极》,这一前一后的反差着实令人玩味。

蒸汽朋克科幻奇观(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以及蒸汽朋克)(12)

《太极2:英雄崛起》(2012)里的蒸汽朋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