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1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

很多中文网友一想到俄国“十月革命”,就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推翻沙俄”,其实,沙俄不是被“十月革命”推翻的。

事实是这样的:

1917年2月(儒略历),资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结束了“沙俄”,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然后,过了8个月之后,也就是儒略历10月,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革命党起兵,推翻了这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是这么个事。

换句话说,十月革命推翻的不是沙俄的皇权,而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沙俄不是被十月革命推翻的。

资产阶级发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简单粗暴地说,大概是这么回事。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1)

误解2

崇祯不与清兵议和

很多历史爱好者有这个疑问:崇祯皇帝和清兵打了十几年,既然打不赢,难道崇祯就那么傻、没想到和清兵议和吗?

其实,这样说是误解崇祯皇帝了,事实上在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崇祯皇帝曾经秘密叮嘱大臣陈新甲作为代表,和清兵议和,清兵头子皇太极开出了四项和平条件:

条件一:大清和大明,遇到红白喜事,要互派使者庆祝或者吊唁。皇太极的意图是:大清要和大明平起平坐。

条件二:大明每年给大清赠送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大清则每年给大明人参一千斤、貂皮一千张。皇太极这其实是要讹诈,讨便宜,因为他那点货物,不值这个钱。

条件三:大清和大明划分国界,大清此刻实际控制的土地,大明一律予以承认,且,大明要和大清开放贸易。

条件四:逃亡到双方势力范围内的人员,要互相遣送回来。

那么呢,陈新甲把满清的议和文件,随意放在家中,当时大明王朝的部队有“战况公报”的制度,陈新甲家中的书童,误以为这份议和文件是战况公报,给送了出去,结果公开了,在朝中引起舆论哗然,因为从当时朝中的大臣看来,满清是贱奴,是土匪,是蛮夷,我堂堂大明竟然和此等贱奴议和,成何体统?!

于是,朝中很多大臣质问陈新甲,陈新甲说,是皇上吩咐我和清兵议和的,我光明正大!

结果话传到崇祯皇帝耳边,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非常愤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事,崇祯叫人把陈新甲逮了起来,以“城池失陷”为由,把陈新甲杀了。

杀了陈新甲之后,和清兵议和这条路,基本上就断绝了。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2)

误解3

酷刑是古代中国独有的

有网友认为:酷刑、鞭尸之类的劣迹,只有古代中国才有。

其实不对。外国照样有。包括欧美,也有。

例如说号称“天不生大英,万古如长夜”的英国,古代也有酷刑。

举例说:“英式车裂”,是英国1352年立法制定的酷刑,具体行刑的方式是:把犯人绑在栅栏或者木板上,用马车拉到刑场,倒吊起来,溺死,然后用刀割生殖器,然后斩首,然后把尸体砍成四大块。砍完之后,把犯人的零碎尸体,运到全国各地的公众场所,轮流展示。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3)

英式车裂

而且,英国在历史上,也有鞭尸。

例如,十七世纪英国的政治人物克伦威尔,他杀了查理一世,结果查理二世复辟的时候,把克伦威尔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大卸好几块,吊起来示众,然后把克伦威尔的头颅砍下来,用一根长钉子钉在修道院的屋顶上。

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在古代,大同小异。

举例说,在欧洲的历史上,被指控为“女巫”的女人,一直都是活活烧死,著名的法国圣女贞德,就是被烧死的,把一个人活活烧死,是非常痛苦的死亡方式,也是妥妥的酷刑。

误解4

非洲全部都是黑人国家

我们有一些网友可能误以为:非洲国家,全部都是黑人的国家。

其实不是。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确实是以黑人为主,但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及沙漠以北的地区,其实有很多的非洲国家,其人口并不是以黑人为主,而是以阿拉伯人(白种人)为主。

最典型的就是: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这些国家虽然位于非洲(北非),但这些国家的人口,是以白种人为主,其中又是以阿拉伯人为主。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4)

埃及是白人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

误解5

纳粹德军是文明之师

有网友说,二战期间,日军犯下很多屠杀平民、屠杀战俘的战争暴行,但是,纳粹德军则很文明,这是真的吗?

不是。

其实在二战期间的德军,也是非常的残暴,也有很多暴行。

首先,纳粹德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平民,而且不分男女老少,是名副其实的种族灭绝,而同期的日军,虽然有很多战争暴行,但实事求是地说,日军不存在有计划、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行为。

除了集体屠杀犹太人之外,纳粹德军在战场上以及战场周边,和日军一样,也有很多暴行,例如屠杀战俘、屠杀平民(含儿童)、强奸女性、割乳房、挖眼睛,把苏军伤员驾船送出海然后向船只开炮轰击取乐,把村民集中在一起烧死等各种。

德军的暴行事件稍微列举一下,有:克拉古耶瓦次惨案、希腊七村惨案、利迪策惨案、塞瓦斯托波尔惨案、哈丁村惨案、华沙犹太人区惨案、阿斯克镇惨案、奥拉都尔惨案、普滕村惨案、阿尔戴阿蒂纳山洞惨案、马尔梅迪惨案……等多起。

记录纳粹德军暴行的历史资料和著作有很多,其中有一册叫做《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书中记载了纳粹德军大量的战争暴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总之,结论是:二战期间,日军残暴,德军也残暴。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5)

被纳粹德军杀死的妇女和儿童

误解6

“存天理灭人欲”否定一切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我们很多朋友误解了它的意思,认为这是要否定和消灭人类的一切欲望。

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准确的。

关于“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朱熹和他的学生们,是有过问答的,在《朱子语类》卷十三里,朱熹是这样解释的: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的解释是:吃饱饭,是天理,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正当的,但是,追求吃山珍海味,则是人的奢侈欲望,是要节制的。同理,娶老婆,也是天理,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正当的,但是,娶三妻四妾,则是人的奢侈欲望,是需要节制的。

这才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6)

误解7

午门是斩首的地方

“推出午门斩首”其实也是一个历史误会,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推出午门斩首”这回事。

午门,北京故宫的正南门,也是现在故宫的正式入口,午门是明清两朝皇帝颁布诏书、检阅部队的场所,并不是砍头的场所。

砍头的场所,是菜市口,西四牌楼等刑场,不是午门,午门是皇帝的家门口,午门从来都不是刑场,皇帝不会拿自己的家门口当刑场。

那么奇怪了,既然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凭什么我们从小看的那么多的小人书、那么多的电视剧,动不动就说“推出午门斩首”呢?

事情是这样的:午门虽然不是刑场,不是杀头的地方,但是,明朝有一些脾气暴躁的皇帝,有时候一怒之下,会令下人把大臣拉到午门进行“廷杖”,所谓“廷杖”,就是打板子,有的打几十大板,有的打一百多大板,有时候打得厉害了,曾经有臣子被不慎打死在午门。所以,当时的大臣经过午门,都害怕,说这个地方,不吉利。

时间久了,偶尔发生的“午门杖毙”事件传到民间,发生了讹传,传歪了,变成了“推出午门斩首”,于是“推出午门斩首”这句以讹传讹的话,经过过去无数编剧、导演、编导、文艺青年、某些网络写手的传播,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7)

误解8

泰国是主动转变为君主立宪的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在近代史上,泰国国王高风亮节,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把王权让出来,主动实行君主立宪,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假的。这也是一个误解。

在真实的近代史上,泰王也是被迫让出王位的,不是自愿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西方列强在亚洲疯狂扩张,泰国当时为了图存,打开国门,革新教育,大力鼓励工商业发展,开展了一个泰国版的“明治小维新”,结果国力小有长进,同时泰国的君主和大臣,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拉一个制衡另一个,奇迹般地使泰国在近代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

不过,这个泰国版的“明治小维新”,也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打开了国门,西方君主立宪的新思想,闯了进来,深入民心,不但深入民心,而且还深入了皇家军队的军心。泰王没有意识到:一旦军队不忠于自己,那一切都不安全了。

1932年6月24日,泰国的国王“拉玛七世”不在首都曼谷,而在南部避暑。当天凌晨,泰国皇家陆军“四虎将”(披耶帕凤、披耶嵩、披耶立、帕巴塞)发动起义,部队突然开进泰王宫,迅速占领王宫,并且逮捕了曼谷的各部大臣,解除了王宫禁卫军的武装,快速控制了首都的铁路、车站、电台、电报局、电话局,并且接管了兵工厂,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

历史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对历史的八个常见误解)(8)

1932年的泰王拉玛七世和他的王后

起义的军队控制局势之后,宣布成立军政府,并立即向正在南部避暑的泰王递交了“奏章”,说:欢迎陛下回宫,但是,请您把国家的统治权让出来,具体两个选择:要么直接退位,要么可以保留王位,但是要学日本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泰王拉玛七世接到起义部队的“奏章”,害怕了,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3天之后,也就是1932年6月27日,拉玛七世在曼谷签署了军政府草拟的《泰王国临时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国王成为虚君,永久作为泰国的国家象征,但是,不再对国家和百姓行使实际统治权。

很快,众议院成立,并选出总理,泰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戏剧性地,从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国家。

所以我们说,泰王不是主动让位的,他是被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