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集家嘴是哪里(说不尽的集家嘴)(1)

地名是文化符号,是历史的记录,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地名也在变化。汉江最后汇入长江的一个河湾,水流平缓,河面开阔,出现一个地名,今日叫“集家嘴”。

此地历史上最早叫“接驾嘴”,有人也叫“歇驾嘴”,据说与明代嘉靖皇帝有关。往后,此地又叫“集稼嘴”,即“汇集庄稼”(粮食)之地。汉口,汇集两湖(湖南、湖北)稻米再运往长江下游苏浙地区,所以那时在集稼嘴一带停泊着众多木船,风帆遮天,桅杆如林,被世人称为全国三大码头之一“船码头”。

庞大的粮食运输业,在集家嘴及对面的汉阳南岸嘴,催生出了汉口碾米业。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刘建炎筹集14万银元,其中大部分是慈善会公款,在汉阳南岸嘴兴办兆丰机米公司,购置国外蒸汽机2部,碾米机8部,12小时可产米900石,每石大约156斤,是当时武汉最早的机器碾米厂。

开始,机米在市场还没有打开销路,曾一度停产。慈善会公股股东又集资白银5万两,并邀请我的舅爷爷杨文卿等人投资3万两,共计8万两,于1909年承顶兆丰机米公司改名宝善米厂,日产量增到1000石,获利极厚。

1911年以后,武汉新办的较大米厂有大生、曹祥泰、玉丰等。1917年增加到32家,1919年迖80家。1923年,顺兴恒米厂在生产中使用了既济水电公司赠送的15匹马力的电动机,成为武汉第一家用电力的米厂。其他米厂纷纷效仿,提高了产量,促进了碾米业的发展。1925年增至90家,1937年达到181家。月产机米45万石,年产值809.15万元,职工总数1180人。产品五分之三在武汉消费,其余运销郑州、开封、洛阳等地。

集家嘴的碾米业,催生出武汉小吃“面窝”的问世。这面窝是由烧饼演变而来的米制油炸食品,传说发明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集家嘴附近有一个名叫昌智仁的摊贩,靠打烧饼度日,生意清淡,生活艰难。集家嘴附近碾米厂较多,碎米价格便宜,老昌便想换个花样,想利用碎米搞成米制品。

一试,不成,容易结板又不容易成型。之后,老昌又试着加黄豆磨成浆掺进去,这比例也要琢磨,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这些都试好了,怎么成形呢?这不像炕烧饼,老昌就找铁匠师傅打了一个窝形圆铁瓢,舀上调好味的清米浆,再下锅炸,炸时用铁勺在中间划个口子,便于油的渗透,就炸成色黄脆香圆形米饼。

扑鼻的香味引来众多的顾客,人们问他这叫什么食品啊?老昌想了想说:“这种炸饼外厚里薄中间窝,就叫它'米窝'吧!”可听的人把“米”与“面”搞混了,再一流传,武汉人都习惯叫“面窝”。

还有一种小吃也在集家嘴很有名,即怡心楼的酱肉大包。这种包子,以特级白面上案,揉合极为讲究功手老到,包馅酱肉特多而透味,蒸出的成品,面起松瓤,味道特鲜,个头硕大,被汉口食客奉为上品,早年间遍得口碑。

20世纪20年代,集家嘴靠汉水边,曾有个吊脚楼式的茶楼“怡心楼”。每逢端午节河上赛龙舟,此处观景最佳,许多有钱人便提前定位置。此楼除了经营茶水,可听湖北评书外,这里的酱肉大包特别有名。汉口老人皆知一句口头语:“不怕打破头,只要能上怡心楼。”

“怡心楼”的这项珍品,于20年代萧耀南担当湖北督军兼省长之时,就因包子惹过一场祸。萧耀南在民间口头上有个绰号,被时人称之为“萧怀”(即“怀货”,武汉方言中表示劣等、差劲),皆因他不学无术,但盛气凌人。

不过,萧耀南很孝敬老母(人称萧家婆婆)。萧家婆婆久仰汉口怡心楼的一品大包美名,十分羡慕。因此,萧耀南严尊母命,派人过江,到汉口集家嘴去定购。哪知怡心楼大包特俏,购买者踊跃不堪。拥挤之中,人们不慎将该楼前几副木门板挤倒,刚好砸在萧府来人头上,打破了头,鲜血直流。

“怡心楼”的老板见“白案”惹起“红案”,且得知破头者来自官府,认为闯了大祸,便来与此公赔礼道歉,找人拿纱布包扎。哪知这人非但未生怒气,却以此作为“交换条件”,他说:“头破了点皮不打紧,但求你优先照顾我,卖包子给我也好回去交差!”这“怡心楼”的老板自必乐意,连连点头,那好那好,如此“私了”的,当即吩咐堂倌优先供货,打发了之。

那人取了包子,盛满密盒,说道:“我这是因祸得福,不然,空手回去会死人翻船。奈何不得萧督军老太的狠啦!”众人一听,都知道武汉有一句口头禅:“怪到萧家的婆婆”,萧家婆婆确实厉害。

立在河边吊脚楼式的“怡心楼”茶楼在1931年武汉发大水时,被冲垮了,此后,楼与酱肉包子在武汉消失了。

集家嘴过去也是来往于汉口汉阳的渡口,由于来往乘客较多,木划子摆渡很忙,所以有俗语“集家嘴的划子——擂着淌”,比喻做事要抓紧,不可松懈。

此地人流量大,因此做生意的店铺摆摊特多,比如“叶开泰”参药店的先祖叶文机之父“叶神仙”从江苏溧阳来汉,就是在此地摆摊卖药;“曹正兴”菜刀铺的创始人曹月海从黄陂来汉,也是在粗度开炉打铁。加上附近的小街小巷都是小商品的市场,什么剪刀巷、袜子巷、蜡烛巷、流通巷等,集家嘴几乎称为汉口小商品市场的代名词。

岁月流逝,几度春秋,如今的集家嘴附近新建起不少的高楼,引商进楼进店,整顿马路经营的乱象,市场秩序大为改善,但这并不影响店铺的生意,清早前来打货的客商随处可见,一辆辆小型电动运货车忙碌不停。在武汉人的头脑里,买服装、糖果、做窗帘等,这里品种多样,价廉物美;在外地人的眼里,这里物资丰富,挑选余地大,交通便捷,批发进货划算可行。

真是说不尽的汉口集家嘴,忘不了的汉口集家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