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1)

散文

启蒙老师的影响力

作者 冯作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是很重要的角色,启蒙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奠基人,在人的一生中尤为重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每个月都会办1—2次黑板报或墙报,主要内容是:“学英雄,见行动”、重大节日活动和表扬好人好事等内容,营造文化育人及师生和谐的校园氛围。

虽然,自己有一点美术基础,但是,遇到版面设计、板书、插图和创意,总是不尽人意。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给班集体画宣传画,大哥的同学叶刚来到家里,看了后说:“色彩对比不够,立体感不强,主题不突出。”随手,把篮球摆在窗台附近,充分利用自然光,逆光、侧光、高光、明暗部显现恰到好处,拿起炭笔就画了起来,10分钟后,一幅质感十足、相当逼真的篮球素描画跃然纸上。他接着说:“过几天给你引见我的老师,请他给你教一教画画、书法和版面设计等知识。”我兴奋不已,急忙回答:“好的,我准备几幅习作。”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2)

一周后,叶大哥带我去了新疆展览馆二楼的小隔层,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美术大师:龙清廉。

放假期间,我用了四个多小时,认真临摹了一幅人像素描,自以为画的特别像,兴致勃勃地拿给龙老师看,龙老师用启发诱导的口吻说:“如果这幅画是写生作品就更好了。你可以找和你一起玩的、长相有特点的小伙伴,多画写生作品,进步会越来越快。”他接着说:“多画画、经常写写毛笔字。这会儿,咱们去二楼展览大厅看看正在布置的主题大型展览。”

第一次走进布展大厅,虽然,场地上十分凌乱,“叮叮当当”响声不停,当看到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还是惊喜连连,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

走出大厅,转身望着老师忙碌的身影,心里想:他才华横溢,但却待人和善,为人低调,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

每次去老师家,从展览馆左侧绕过去时,总会看到一块特别大的“陨石”。我问:“老师,那块大石头像大铁块,有啥用途吗?” 老师手扶了一下眼镜,慢条斯理地讲起了“陨石”的来历和价值。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3)

原坠落在新疆青河县银牛沟,1898年发现,1965年7月运至乌鲁木齐。体积约3.5立方米,重约30吨。经测定比重为7.75,化学组成铁88.7%,镍9.3%,还有少量的钴、铬及微量的磷、硅、硫、铜等。并见有锥纹石、镍纹石、变镍纹石、合纹石、陨硫铁矿和陨磷铁镍矿六种宇宙矿物,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名为“银骆驼”的铁陨石。

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老师知识渊博,诲人不倦,而且风趣幽默。即使再复杂的问题经过老师的讲解后也变得浅显易懂。没有上过一天美术班的我,却拥有了最好的老师,度过了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4)

龙清廉,苗族,湘西古丈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等当代名家,后入蒋兆和画室专修人物画。画人物、亦画山水花卉,作品朴厚凝重,真切感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他就以代表作《女支书》、《赞歌》、《白梅图》,《金秋夜话》入选全国美展,蜚声画坛。如上作品,均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文化部收藏。

龙老师富于悲悯情怀,人物画创作尤注重反映民生,记录时代。特别是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记录了和田一条街上万人巴扎的盛况,2011年夏完成的巨幅百米人物画长卷《和田一条街》(高2.1米,长115米),共画了数十个和田巴扎(集市)场景,和210多个接近真人大小的人物(文中图片展示部分局部)。龙老师画风淳朴,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惟妙惟肖,震撼人心,真实地记录了时代,《和田一条街》被誉为“西域版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美术的里程碑”。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5)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6)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7)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8)

龙老师说:“记录时代,记录历史”,他还用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鞭策自己,为当年的历史留下一份印记,为后来的人留下一份追寻。“真诚有骨,美丽无声”是龙老师撰写的一副阐发艺术真谛的对联,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即使绘画、摄影、写作等,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但是从掌握的美学知识中,就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并加以运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你接触除绘画以外的艺术的时候,也会更容易产生共鸣,然后容易上手,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艺术。

1987年至1989年,我在东风航天城雷达测量站工作期间,时任政治处主任马兴坤告诉我:“雷达测量站地处大漠戈壁深处,方圆百里荒无人烟,所辖三个副站(45号、14号和37号)。虽然,周围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但官兵们精神饱满,积极乐观。工作上,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生活上,克服重重困难,虽苦也甜。1988年是建站20周年(1968–1988),站里决定在文化活动中心二楼筹建‘ 站况展览室’ 。这项工作由你承办设计制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找我。”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9)

接受了任务,却无从下手,一是没有制作展览的实践和经验,二是没有近二十年的资料和照片,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心急不如行动,办法总比困难多。

筹建展览室,首先,根据实地面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展室的空间,扩大展板面积。其次,从设计布局上,盘活整个展室的活力,让参观者在此聚合与分散,空间使用上使参观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三是具有宣传展示和寓教于乐的功能。

在马主任的带领下,筹备小组迅速展开各项工作,司政后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展览室的整体设计、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查找试验任务等资料初现端倪,很快进入了布展阶段。

不到半年的时间,站况展览室布展基本上完成了,精雕细刻,进一步完善展室内容和门匾。在会议室乒乓球桌上,马主任兴然挥毫而就“站况展览室”舒体五个大字。舒体字形飘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随后,我拿起一块泡沫板,用大理石纸裱装好,剪下五个字摆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刻在仿大理石板中,用黄金纸剪成字形,粘贴出凹凸不平的五个字,使门匾呈现出立体感,镶嵌在门框上檐严丝合缝。

在制作雷达测量站沙盘的过程中,筹备小组成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就地取材,活脱脱的把相距几十公里的副站点号和主站微缩成了模型景观。参观者站在模型前,一眼就能找见工作和生活的区域。特别是校零塔是用过滤嘴烟头做的,圆形雷达天线罩是用粉笔头磨圆的,再画上网格线。一位参观者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雷达测量站的整体布局,利用自然的沙粒铺设地面,用木板条、吹塑纸、红柳枝、骆驼刺和梭梭草等搭建机房、营房、宿舍楼、训练场和点缀周边绿化带,官兵们一眼就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领地,制作模型成本不足百元,妙!

随后,还利用凹凸不平的形式,制作了后勤工作建设成果展板。退休前,为工行兰州分行设计制作了行史展览室(1984–2018):珍贵的照片,亲切的文字,让我们触景生情,回忆起那年那月......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10)

今年4月,我去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再次观赏陈列于门前的铁陨石,还在展厅里读到了铁陨石上合影的故事趣闻:

1963 年8月,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二分队的8名地质队员在清河县乌伦古河银牛沟进行地质区调工作时,曾与这位“天外来客”铁陨石合影留念。时光流逝,岁月留痕。2004 年10月10日,当年与铁陨石合影的8位地质工作者,41年后又一次汇聚在这颗大铁陨石上,站在相同的位置合影,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11)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12)

目睹两张普通的合影照片,感知老一代地质工作者把青春和热血无悔地留在了巍峨高峻的昆仑山、逶迤跌宕的天山、瀚海无垠的大漠……,在他们身上展现着“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精神。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学习、工作中自己也取得了小小的成绩。退休后,仍然能坚持写作和摄影,这与龙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启蒙老师的影响力永远激励我前行!

致敬启蒙老师!

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写冯老师的散文(散文冯作平启蒙老师的影响力)(13)

作者简介:冯作平,乌鲁木齐市人,1978年12月入伍到东风航天城工作,1999年9月回到地方工作。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甘肃日报》《丰融春秋》等80多种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和照片1630多篇(幅)。其中,《铺向太空的航天之路》(报告文学)获得(甘肃日报)征文一等奖;《大漠的女儿》获得(工人日报)好稿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