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果敢行动,并承担后果。世间没有什么好事来自犹豫不决。

——赫胥黎(英国博物学家)

20世纪60年代,香港导演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造成轰动,各地掀起了演唱黄梅调的热潮。台北的“中华电台”打铁趁热,举办了“黄梅调歌唱大赛”。一个十一岁的少女由她的声乐老师做主,报名参加比赛,预赛时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决赛。

一鸣惊人的小孩说了什么(一鸣惊人的稚气)(1)

被蒙在鼓里的父亲得知消息后,不仅不高兴,还百般阻挠女儿参加决赛,因为他是军人,不愿意女儿在外面抛头露面,让人看笑话。声乐老师只好转而求助于少女的母亲:“参加决赛不过半天的时间,却关系她的一生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老师不断地劝说和恳求下,母亲终于答应送女儿去参加决赛。

一鸣惊人的小孩说了什么(一鸣惊人的稚气)(2)

决赛当天,老师为少女借来了一套京戏生角的精致戏装,把她打扮成梁山伯。她唱了一曲《访英台》,珠圆玉润的歌喉,清纯婉约的情感,将歌曲演绎得缠绵悱恻,结果一鸣惊人,博得热烈掌声,也一举拿下决赛的冠军。声乐老师说的没错,这次比赛影响至巨,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她在台湾歌坛崭露头角,更为自己未来的歌唱事业拉开了序幕。

一鸣惊人的小孩说了什么(一鸣惊人的稚气)(3)

她就是后来红遍海峡两岸、东南亚和日本的邓丽君。她的声乐老师常荫椿可以说是发掘邓丽君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更早以前,常荫椿无意中发现了邓丽君有歌唱的天分,想收她为徒,但同样受到邓丽君父亲的反对,后来还是母亲因为想让从小喜欢唱歌的女儿有发展的机会才答应的。

一鸣惊人的小孩说了什么(一鸣惊人的稚气)(4)

在就读金陵女中时,已经开始歌唱生涯的邓丽君因经常缺课,校方要求她必须在学业和歌唱间做一抉择。出于对歌唱的热爱和对自己未来的信心,虽然不无遗憾,她还是决定放弃学业。这次父亲倒是和她站在同一阵线,支持她的决定,而她也因此在十四岁时就踏上了歌唱之路。

一鸣惊人的小孩说了什么(一鸣惊人的稚气)(5)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面临重大的抉择,每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虽然有些选择我们做不了主,但比做主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正向性”。很多人不想读书、放弃学业,美其名为“选择”,其实是在逃避功课的压力,这是“负向性”的决定。邓丽君则是为了积极发展自己在歌唱方面的才华(比读书来得忙碌而辛苦),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忍痛放弃学业。这样的选择才是更有意义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