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3)

小满时节,日头渐渐耀武扬威起来。

山间四野的绿,也被蒸腾到空中。

正迷醉在铺天盖地的绿浪里,

冷不丁的,一串串金黄直打到眼睛里。

心内便是一整惊喜。

只眼望着高枝上的枇杷,

那果香、酸甜滋味,不由地就沁了满口。

颗颗金黄的小果,挂在枝头,

阳光下熠熠闪着光泽,

满是骄傲的模样。

惹得人极馋。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4)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5)

枇杷,因叶形似胡人乐器琵琶而得名。

琵琶故称“批把”,

以弹奏动作命名——

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琵琶结果、箫管开花,虽是调侃,

亦是妙趣横生,惹人欢喜。

“枇杷,株叶皆可爱,色如黄金,味绝美。”

其树常年荫庇,树冠满盖,枝叶繁茂,

大气之姿,适家适园。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6)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7)

其叶披毛,叶面墨绿,叶被橙黄,

形如兔耳,俏皮可爱。

《群芳谱》中说枇杷:

“秋荫、冬华、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

枇杷不浪费季候的一丝一毫——

氛氲秋月下积蓄能量;

冬日绽出淡黄花朵;

春天里结出累累青果;

在初夏,成熟转黄。

极具四时之气,

将一年的风霜雨露都沾染尽了。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8)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9)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0)

枇杷味诱人,馋了一帮吃货。

其形色中的意蕴,又倾倒了一众文人骚客。

枇杷,入诗入画,自成风趣。

诗中的枇杷,可爱可亲。

是初夏的金黄灿灿:

“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

“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枇杷入画,是水墨的形神兼备,是工笔的细致入微。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1)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2)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3)

宋朝皇家备爱枇杷,便成宫廷画的一角。

传世佳作,非《枇杷山鸟图》莫属了,

一是宋徽宗赵佶的纨扇画,

画面精美,笔触灵活挺秀,且不失舒展自然之态。

一是南宋画家林椿的绢本设色画,

且又是另一番细腻灵动,

嘴馋的鸟雀,觅食的蚂蚁,

就连枇杷的鲜美之态也直溢出画来。

明清枇杷入画的更多,

工笔画中,画面构思巧妙,色彩清新淡雅。

而水墨写意的枇杷图,

构图以奇闻名,笔触则简洁凝练。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4)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5)

赵佶《枇杷山鸟图》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6)

枇杷,可得专心、耐心地去吃。

薄薄的果皮外,覆着一层细细的绒毛,

得用清水冲洗干净,

再细致地剥去外皮。

还未入口,便已满口生津。

成熟的枇杷,鲜食风味最佳。

而其与蜜的交融,与糖的结合,

又增添了几分甜腻滋味。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7)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8)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19)

蜜渍后晾干,绵密口感转成略有弹牙的韧劲,

同时得以长时间保存,

日后便时时得尝。

熬制成果酱,果皮一并加入,

酸甜度的改变,又成了各色食物的最佳伴侣。

初夏时分,在露水沾湿的清晨,

提着小篮,

走过长满野草的小径,去摘枇杷。

南风阵阵,黄了满树枇杷,

淡淡的果香,微醺迷荡。

且是轻松闲逸,吃这时令果的时候了。

且消待日头满盖的午后,

拌着一碗清茶,品尝这初夏阳光的滋味。

-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0)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1)

关于枇杷树,

最感动于归有光的这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戚戚焉。

-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2)

觀 |《缘 · 中朋组合》周益娟制 任航设计 陆逸舟装饰

链 接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3)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4)

摶 |《玄帽提梁》李远业(许卫良弟子)

链 接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5)

竹篱茅舍柳岸荷池 庭有枇杷亭亭如盖(26)


©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设计目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关注zisha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