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肖相如频道 导读:害怕半夏泻心汤过于苦寒辛燥,可以试试叶天士的“杏蔻橘桔”开泄法,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栀子的煎煮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栀子的煎煮法(学习叶天士的杏蔻橘桔)

栀子的煎煮法

徐景藩 肖相如频道

导读:害怕半夏泻心汤过于苦寒辛燥,可以试试叶天士的“杏蔻橘桔”开泄法。

“杏蔻橘桔”的提法出自《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原书载:“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可耳。”

原系叶天士治疗外感温热病的经验之一。

1

杏仁,“味苦辛微甘”(《本草正》),“入脾肺二经”(《滇南本草》),《长沙药解》云:“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

白蔻仁,辛温,“入肺、脾、胃三经”(《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疏》云:“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玉楸药解》曰:“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

橘皮,辛苦温,入脾、肺、胃经,《本草纲目》云:“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本草汇言》云橘皮:“盖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变,故能止呕、止咳,健胃和脾者也。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桔梗,苦辛平,入肺、胃经,《本草经疏》谓:“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

综上而论,叶氏所述“杏蔻橘桔”确有其独特之处,四药皆入肺脾经,上中二焦兼顾,苦辛各半,微苦微辛,具流通气机、宣肺降胃之功而不若黄连、干姜之苦寒辛温。

且其轻清之性,可达“轻可去实”之功,俾宣通胃气而不戕伤脾胃,治效良而流弊少,胸脘痞闷之患用之甚为适宜。

2

叶氏称其为“开泄法”,可谓切中肯綮。“开”,即宣畅气机,“泄”即通降下泄。开宜用辛,泄宜用苦,苦辛相合,借以宣畅气机而达到通降之目的。

因此,开泄法也属于“苦辛通降”之范畴,是苦辛通降之变法,亦即在仲景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既有通降中焦胃腑之功,又兼宣畅上焦肺气之效,药及上、中二焦,然不似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等苦寒辛燥。药味轻灵,这是此法有异于“苦辛通降”以治中焦为主的特点。

慢性胃病每多胃脘痞胀,胸闷不畅,善太息,脘痞如塞而不知饥,饮食减少,食而无味,口干不渴,苔薄白等症。

经一般疏肝理气和胃药效不佳时,个人认为其病位虽在胃,然与肝肺密切相关,若肝气失疏,肺气失宜,胃气郁滞,通降失司,则诸症可见。

凡此类病例,用“杏蔻橘桔”,治以开泄法,微苦微辛,颇为适合,常可取效。

一般用“杏蔻橘桔”,配用微苦之竹茹、石见穿,微辛之佛手片、石菖蒲等。

若郁热偏重,宜加黄连、黄芩、蒲公英、象贝等,属苦辛之列;若痰浊阻于胸阳,胸闷痹阻不畅者,可加瓜蒌皮、薤白、干姜;心阳不振,加附子;中焦寒滞者,用良姜、肉桂;

气机阻滞者,加沉香、檀香、丁香;气滞兼瘀者,用降香;寒湿甚者,用草果仁、藿佩;病久脾胃运化不力者,配以炙鸡金、谷麦芽、茯苓、甘草,或添麦冬以顾护胃津;脘痞而痛者,佐以木香、香橼等。

临床可据证选用,灵活变通。

3

兹举一例,以示用药配伍。

患者李某,男,46岁。

主诉2年来胸闷如塞,胃脘痞胀,甚则隐痛,纳谷不香,嗳气则舒,多次查心电图无异常,2003年10月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前医曾用半夏泻心、柴胡疏肝、香砂六君等,症情时轻时重。

诊其面色欠华,巩膜不黄,舌苔薄腻,多白黄少,两脉关上稍弦。

考虑其病位不仅在胃,抑且在肺,上焦失宣,中焦失降,宜“杏蔻橘桔”,微苦微辛,开泄肺胃,调其升降,以观疗效。

处方:苦杏仁10g,白蔻仁3g(后下),橘皮络各6g,桔梗5g,法半夏10g,佛手10g,炙鸡金10g,枳壳10g,白芍10g,石菖蒲3g,石见穿15g,建曲12g

先服7剂,二诊时诉药后胸闷脘痞病去其半,嘱原方有效,效不更方,再进14剂,三诊时患者诉症状已基本消失。

本案选方“杏蔻橘桔”,再配以微辛之佛手、半夏、石菖蒲及微苦之石见穿,以助开泄;枳壳桔梗相配,一升一降,调其升降;

添橘络以助理气通络;炙鸡金可益胃消食,消补兼施;白芍则寓刚中用柔之意,以制辛燥,又可敛“已散之气”,对久病气散不收之脘腹痞胀甚效。

全方轻清宣畅肺胃之气,又能通降中焦,气机得畅,则病胀自除。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徐景藩著,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整理,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8。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