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哲理诗,就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篇幅短小精悍,却往往是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譬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蕴含深刻的哲理,它启示了人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只有摆脱主客观的局限才行。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1)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亦是很有哲理的一首诗。它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虽然它只有短短二十字,却以发人深思的哲理,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昂扬向上。尤其诗的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除了发人深思的哲理外,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还以千钧巨椽,描绘出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而哲理与景物的浑然一体,让这首诗饱受赞誉。古代诗评家更是推它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如今《登鹳雀楼》早已成为了一首惊艳千古的绝唱,甚至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天下。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2)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顾名思义,《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创作而出。至于王之涣登高的地点鹳雀楼,据《蒲州府志》记载,其古名为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今天山西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所以诗的前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是王之涣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闻。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3)

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一轮落日正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流经楼下的黄河,则向着大海滚滚东流。别看这里王之涣所用的语言比较浅显,它实际上是高度形象、高度概括的,把眼前的万里河山,收入在了短短十字中。如果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且这幅画缩万里于咫尺,画面极其宽广辽远。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4)

诗的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要想遍览眼中的千里风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即俗话“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里王之涣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自己登高望远的过程,却使得整首诗变得含义深远,耐人寻味了起来。

另外,从写法上来看,《登鹳雀楼》还是一首通篇对仗的绝句。即前二句用的是正名对,后二句用的是流水对。而绝句一般不用对仗,即便用了对仗,往往也只有二句。因为绝句通篇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就会显得雕琢呆板。由此可见,《登鹳雀楼》在艺术技巧上的高超。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5)

正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此诗的评价:“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纵观王之涣的这首诗,显然他是受到了北国河山的震撼,从而悟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即要抛弃故步自封的陋识,登高放眼,才能探索出积极向上的人生。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6首诗(王之涣很有哲理的一首诗)(6)

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很难再有古代诗人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丰富人生经历,所以同样是面对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我们可能也只是深感震撼而已,并不会从中悟出什么哲理。因此王之涣这首发人深思的诗,在今天读来就愈加可贵了。读完此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