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1)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必和四年。父亲诸葛丰曾任太山郡丞。诸葛亮幼年丧失父母,十五岁时,因成乱随叔父诸葛玄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不久,诸葛玄离豫章去荆州投靠刘表,诸葛亮亦随之前往。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在荆州附近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西)。他在结草为庐,“躬耕陇亩”的十年中,常与好友崔州 平、徐 元 直、石 广元、孟公威、司马徽等人纵论国家大事,自许为春秋时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与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他的政治见解受到朋辈的高度赞扬,被人们称为“卧龙”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2)

公元二O七年( 建安十二年 ),刘备被曹操追逼,屯兵于荆州北部的新野。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 了 诸 葛 亮,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立即带领了关羽、张飞,冒着隆冬的严寒,“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与统一中国的大计。当时诸葛亮 年仅 二十七岁,他对天下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军事上、政治上的正确方针。占领荆州、益州,利用荆、益的险 要形势,北拒曹操,东联孙吴,安抚西部及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广招人才,励精图治,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有利时机到来,分两路军队直取南阳、洛阳和长安,夹击曹操,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3)

诸葛亮还特别强调“非惟天时,亦亦人谋”,把人谋看成是转弱为强的关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对诸葛亮的政见十分钦佩。恳切地邀请他出山。从此诸葛亮为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奋斗了终生。

二O八年(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表之子刘琼举荆州投降。刘备在撤军中兵败于当阳长坂坡,形势危急,于是派诸葛亮随东吴使者鲁肃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争取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当时,在孙权阵营内有抗曹和降曹的不同意见,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大军已经压境,如果再犹豫不决,则“祸至无日矣!”他具体分析了曹操军队虽多,却有弱点:一,远来疲弊;二,不习水战;三,内部不统一。这样,只要孙刘两军协力同心,必定能打败曹军。孙权终于进一步坚定了联合刘备全力抗击曹操的决心。以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的军队,奠定了魏、吴、蜀鼎立三分的局面。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4)

赤壁战后,在诸葛亮辅佐下,刘备陆续 取得荆州、益州、汉中等地。二二一年(汉昭烈帝章武元年),继曹丕建立魏国后,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 亮被命 为相。

二二二年,刘备伐吴,被吴军打败。次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至白帝城,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激动地回答说,“臣敢竭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国政无论大小都由 诸葛 亮决定。诸葛亮派使者至东吴,恢复了两国联盟,并大力加强对内部的整顿,使蜀国的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5)

稳固了吴蜀联盟后,诸葛亮便亲自率军平定南中诸郡,“七擒七纵”西南夷首领孟获,争取了西南少数民族对蜀汉政 权的支持。这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充实了军需物资,为

二二七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为北伐曹魏做了准备。驻汉中,以图中原。临行时他上表刘禅,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接受汉代兴衰的历史教训;并做到开言路、进忠言,扩大与巩固蜀汉事业。诸葛亮统率下的蜀汉 军阵容 整齐,号令严明。他以主力进攻祁山,关中震动。但他误用马谩,致有街亭之失。以后,他又数次率师伐魏( 诸葛亮先后伐魏五次,二出祁山)。二三四年(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扎兵渭南五丈原,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军队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因病死于军中,遗命葬于定军山,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身体力行的格言。他在执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制定了汉科《律),做到“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对待自己要求很严,马谩因违反诸葛亮的调度,造成街享之失诸葛亮却上疏请自贬三等,引咎自责。

诸葛亮还推行了屯田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族关系。他注重水利建设,改善运输工具,制造了“木牛流马”。因此,尽管连年征战,蜀国国内还是“田畴辟,仓糜实,器械利,蓄积饶”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7)

诸葛亮基本上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他选用了一大批忠于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诸葛亮能够虚心纳谏,蜀汉因此出现了一批敢于直言之士尽心辅佐刘婵。对于有才能的人,尽管出身不高。如费神、董允等,诸葛亮都予破格耀用,委以重任。诸葛亮死后,在强敌面前,蜀汉政权还能继续维持近三十年(二六三年蜀汉亡),这与诸葛亮的善于招揽人才有重要的关系。

诸葛亮的名人故事(名人传-诸葛亮)(8)

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政权。他不私殖产业,生活俭朴,临终前上表刘禅自称“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确实做到了“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因而受到后人的敬重。

诸葛亮长于巧思,深谙兵法,治军有道,治国有方,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有著作二十五卷,已散佚。现有中华书局校补的《诸葛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