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分为“巧言”和“令色”,从字面意思来看,“巧”,好;“令”,善也。“巧”和“令”都有美好的意思,这个词本身来讲,指的是好听的语言、美好的脸色。而实际在使用这个词时候,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指的是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虚伪”。

一则论语一则故事(一则论语一个故事之)(1)

在《论语》中,“巧言令色”出现过两次,一是在《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句话孔子突出强调了“仁”的概念的深度。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就是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孔子认为只是说得好听、笑得好看,与仁德的距离还是很远的。可见仁德不是表面上装样子而取悦于人的东西,而是深深根植于人本心的真诚心意。

二是在《论语·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说的是用乖巧的语言来打动他人,用美好的脸色来讨好他人,用过分恭敬的态度接近别人,左丘明觉得是可耻的,我也觉得是可耻的。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 “巧言令色”之人是非常厌恶的,认为这种人是做不到“仁”的,对待这种人的态度是“以之为耻”。

一则论语一则故事(一则论语一个故事之)(2)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要谨慎小心,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反对言不由衷,说话办事随心所欲,或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一则论语一则故事(一则论语一个故事之)(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从来不乏“巧言令色”之人。比如同事聚会或者和上级领导在一起,总会有人“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让气氛很活跃,或者“巧舌如簧,大表忠心”让领导很满意。有时候我们甚至在想,自己怎么就说不出那些话,怎么就没有人家那两下子呢?羡慕之余,自愧不如。

可是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口吐莲花”的人未必真才实学,“妙语连珠”人也未必会跟你真正交心。你把他当朋友,说一说心里话,诉一诉工作的辛苦,没准儿第二天就传的满城风雨。尤其是在现代职场上,竞争激烈,你下来自然有人顶上,吃过这种亏的朋友不在少数。所以,与人相处,我们不要只看对方的“巧言”和“令色”,要擦亮眼睛,清醒地判断是否言行一致,小心提防巧言令色下的步步惊心。引用宋小宝小品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

一则论语一则故事(一则论语一个故事之)(4)

观今宜鉴古,让我们通过故事来看看历史上那些“巧言令色”之人给我们的警示。

李林甫为唐玄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逢迎,因而取得玄宗及其亲信的欢心。李林甫平时和人接触时,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好话,实际上,他却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日子一久,人们发现他的伪善,就在背后都叫他“口有蜜、腹有剑”。

有一次,李林甫故做亲切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蕴含大量黄金,倘若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尚知情。”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禀告玄宗,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找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但是华山是具有帝王风水特质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劝您开采的人,恐怕不怀好意啊;我很早就想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是为了大局着想,始终不敢开口啊!”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忠君爱国,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便逐渐疏远他。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切合实际的。因为他经常表面上称扬别人,暗地里却陷害别人,因此世人都说他口中有蜜,腹中藏剑。

一则论语一则故事(一则论语一个故事之)(5)

唐朝中书侍郎李义府,平常为人忠厚温和;而且不论和谁说话,总是面带着微笑,表现出十分诚恳的样子。其实他心地刻薄、奸诈,常以阴险的计策来陷害好人。日子一久,大家也发现了他的假面具,就说他“笑中有刀”。

“口蜜腹剑”和“笑中有刀”这两个故事的含义是一样的:形容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外表显现得很好,很讨人好感,内心却尽想些坏主意来谋害人、算计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具备什么仁德之心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