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千年积习(学而篇--巧言令色)(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

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释词】

巧:好。包咸:“巧言,好其言语。”

令:善。包咸:“令色,善其颜色。”

鲜:少。钱穆:“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包咸:“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蕅益大师:“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康有为曰:人多惑之以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盖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斵(zhuó)丧。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张栻曰: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辞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

苏辙曰: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郑汝谐曰:“刚毅木讷”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巧言令色”何以鲜仁?去本心远矣。圣人察其外之所以异,而知其中之所存。

李炳南曰: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

朱子曰:圣学不外求仁,其行之也以孝弟为先,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

刘沅曰:此为谐媚者戒,非教人不修礼度傲物凌人也。

顾炎武曰: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

刘宗周曰:孝弟以为仁是务本之学,巧言令色以为仁是务华之学。务华者根绝,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令之于仁,以外面做起,安得不的然日亡?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论观人之法。《书》云“知人则哲”,何畏乎巧言令色?用人者不可不知哉!

陈澧曰:“巧言令色”四字,孔子引《尚书》也;“鲜矣仁”,孔子说《尚书》也。孔子述大禹之言,以讲“仁”字,经义之最大者也。

黄石斋《榕坛问业》曰:某初读《论语》,问先生云:“头一叶书,孔子只教人读书,有子如何教人孝悌?孔子只教人老实,曾子如何教人省事?”闻者大笑。某今老来所见,第一件犹是读书,第二件犹是老实。(《东塾读书记》:“‘老实’二字,解‘巧言令色’章甚精。”)

【附录】

陈祥道曰: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相关材料】

弘(公孙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汉书·公孙弘传》)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言“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帝谋,常恐昧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之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三国志》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资治通鉴·魏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