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朝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也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慈禧太后在此战失败后似乎才如梦初醒,随即发动了一场改革运动——新政。新政全称“维新新政”,范围包括政治、军事、教育和经济,改革的范围、深度和速度都到达了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就在新政推行了10年后,清朝最终轰然倒下。为什么新政没能挽救清朝呢?

一,新政带来的种种问题

1901年1月29日,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变法”上谕。她号召朝廷上下大臣“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上谕颁布后,各大臣纷纷上奏,各陈所见。其中刘坤一、张之洞联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影响最大,风靡一时。7月下旬,慈禧太后就以《变法三折》为蓝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政”。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1)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点:

(1)政治上,精简机构。裁汰河东河道总督、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另外根据《辛丑条约》规定设置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

(2)军事上:裁汰制兵防勇,编练新军、巡警。

(3)教育上:停止科举,开经济特科,下令各省设立学堂,奖励留学。

(4)经济上:废除了传统“重农抑商”之策,实行“重商主义”。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以及商律;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户部银行等。

从总体来看,新政的内容和“维新变法”的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从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到1901年重新开始新政,中间有三年的时间被浪费。新政推行的得比较紧密,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失误。

首先,新政缺乏统一的部署,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推行什么。由于清朝中央集权已经瓦解,新政往往是地方总督自行实行,而地方官员许多又百般拖延,甚至贪污腐化,借新政的名号敛财,导致新政的效果被大大折扣。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2)

其次,新政缺乏财政支持。和1898年相比,清朝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由于“庚子赔款”,清朝需要向列强赔偿9.8亿两巨款,而推行新政又需要更多的资金。为了筹集新政的资金,清朝不得不向地方摊派,而地方又要增加对民间经济的搜刮。因此新政一定程度上也在激化社会矛盾,增加了群众对清廷的不满情绪。

第三,新政的许多措施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导致社会矛盾加大。新政的最紧要的任务应该是富国强兵,其次才是社会变革。但是清廷却在1904年废除了科举制,严重损害了传统士人的利益。实际上,科举制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罢了。孙中山也提到“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3)

第四,新政加重了边疆危机。此次新政推行的范围很大,已经涉及到了新疆、蒙古、东北、青藏等地。然而,边疆和内地的情况不同,在边疆推行新政就如同“改土归流”,容易导致边疆“离心离德”。在新政过程中,大量的汉族移民边疆,一方面可以充实边疆人口,但因为操之过急,许多事处理不当,最终激化民族矛盾。辛亥革命后,蒙古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这就是新政带来的后遗症。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

新政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央集权的问题。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朝地方势力就崛起了,他们发动了洋务运动,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先锋,但同时也是清朝走向瓦解的关键人物。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在对外战争中也是避战自保,导致了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以及甲午战争的惨败。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东南各省竟然和列强单独签订合约。

清廷推行新政,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收回地方的权力,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收回地方权力就必须要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因此,编练新军就成为了清廷的重中之重。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4)

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起来,地方团练兴起,出现了湘军、淮军、楚军等新兴军事集团,此后清朝又仿照湘军组建了练军、防军。但是从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来看,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滑,甚至不堪一击。加上这些军队主要由地方控制,因此清廷需要组建新军。早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就开始建设新军,其中北有新建军,南有自强军,但是尚未成规模。

1901年9月11日,清廷下令各省广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式军官。随后袁世凯在直隶编练北洋军。1903年,清朝设立练兵处,以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随后,编练新军在全国推广。全国计划编练新军36镇,不过到辛亥革命之时,全国只编练了14镇,其中袁世凯的北洋6镇为精锐,此外奉天、河南、江北的新军都是由北洋新军扩充或者北洋军官训编而成的。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5)

清廷原本想通过编练新军来加强中央集权,可是新军却被袁世凯掌握,使得清朝的大权进一步旁落,这无疑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清朝在政治上的另外一大改革措施是推行“预备立宪”。日俄战争之后,清廷大部分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君主立宪的优势,于是准备学习日本,实行立宪。对于慈禧等满清贵族来说,“立宪则皇上可世袭罔替”,于是也支持立宪。

1905年,清朝派遣五位大臣出国考察英国和日本。1906年,五大臣回国,“期以五年,改行立宪政体”。不过,君主立宪政体的本质就是约束皇权,这容易导致满清贵族的特权被架空,因而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6)

最终,清朝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原则,进行了立宪体制改革,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即使如此,立宪改革的速度依然很慢,到辛亥革命发生之后,清廷才赶紧组建了“皇族内阁”。“皇族内阁”从本质上说明了满清贵族不想放弃特权,而立宪派也对清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支持革命。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7)

皇族内阁

实际上,德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都是君主掌握权力,而传统势力强大的清朝的确可以借鉴德日的模式。然而满清贵族却不愿意在内阁中和汉族官僚分权,这就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三,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当一个王朝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为自己掘墓之时,那么这个王朝马上就要灭亡了。清朝末期,清朝实行新政、推行立宪、废除科举、编练新军、鼓励工商业、改革教育,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每一个措施的实行都让自己距离灭亡更近一步。清朝无论改不该,都会灭亡,因为它已经被时代所抛弃。

清朝后期有两件事在彻底改变中国,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二是西方思想的传播。自从甲午战争以来,清朝实行了一些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使得中国的民间近代企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清朝推行新政,实行“重商主义”,鼓励民间实业发展,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8)

从1895年到1900年,全国投资设厂104家,几乎是洋务运动30年的总和。从104年到1908年,全国新设厂达到了264家。在其他部门,民族资本亦有重要发展。在交通领域,全国成立了18个铁路公司,筹集股款共约6000万元,建设铁路422公里。在航运上,全国成立航运企业达586家。除此之外,金融业、对外贸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9)

清末铁路地图

民族经济的转型,也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经常和外界发生联系,眼界开阔,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当新兴阶层力量壮大之后,他们就希望推翻现有约束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体制,进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其资金多来自于新兴阶层的捐赠。在武昌起义之前,他们就发动了保路运动,抵抗清朝的卖国行为。

新思想的传播进一步加速了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清朝推行新政,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而这些留学生大多数在国外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他们回国后,对清朝的认可度较低,甚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是清朝用自己的钱,培养了自己的敌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邹容,他被派到日本留学,随后加入革命团体,创办撰写《革命军》,和清朝的立宪派进行论战,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10)

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仅影响到了新兴阶层,还影响到了新军和部分官员,一些关于革命的小册子在新军之中秘密传播,导致原本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新军也开始有了革命的倾向,开始剪掉了辫子。1911年10月,湖北新军发动了起义,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义”,随后各省新军、总督、巡抚纷纷响应,清朝土崩瓦解。

不仅新军如此,新建设的清朝水师也是如此。甲午战争之后,清朝逐渐开始重建水师。1909年,清朝水师进行了整编,标志着水师重建成功。1911年,墨西哥发生了排华运动,清廷立即派遣水师远征墨西哥。最终,墨西哥对排华事件道歉,并且答应赔款330万墨银。而这支舰队的主要官员和船员都已经被新思想洗礼,他们在回国途中听说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将黄龙旗换成了五色旗。

清末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新政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新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之一,持续了10年,涉及全国各地,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清朝灭亡之后,新政的遗产又留给了民国,例如北洋军阀就是在新政中崛起的。清朝后期推行的工商业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军事政策虽然没有挽救自己,但是却给民国民族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奠定了基础。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会变强(清朝末年推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改革)(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