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为什么会有通假字呢?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为什么会有通假字呢(再说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现象)

古代为什么会有通假字呢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其中“莫”为“暮”之古字,“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人“和否定副词”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为“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淚”和“泪”,“睹”和“覩”。

通假字:某字的读音与本字相同或相近,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使用。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音通(近)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也就是说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的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这就产生了通假字。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

“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社会合理性,从本质上说是汉语文字用字不规范的产物。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记,也自然易写“别字”,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中引用郑玄的话:

“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

“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另外在书法上,古人用字,以手写为主,不像现代人动不动就打印的。在写的时候更为讲究美观。为了使整个版面上的字在结构上的布局协调,会花费很多功夫。而在某些时候,用正字会显得不协调,故以通假替代。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文人故弄玄虚,掉书袋而刻意模仿出现通假在的情况。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通”或“读为”“读曰”来表示。“通”或“读为”“读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后边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书中文字通假现象很复杂,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则”,“则”也通“即”)两种类型。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

清代学者王念孙《经义述闻·序言》中说得好:

“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

比如前人将“庄公寤生。”(《郑伯克段于鄢》)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寤本通“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像上面那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使用通假字时用“同”和“通”的表述是不同的, “A”通“B”表示A是B的通假字,“A”同“B”,表示A是B的异体字或古今字。


注: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愚公移山》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在教材中都有详细的注解,主要是自己理解和积累。现略举几例,以观其概貌。

“亡” 通“无”。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通“措”。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趣”通“促”。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离”通“罹”。例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裁”通“才”。例如: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翼”通 “翌”。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止”通“只”。例如: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阳”通“佯”。例如: 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