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提倡广泛而平等地爱,墨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思想,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墨子思想及其中的智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思想及其中的智慧(墨子为什么要效仿)

墨子思想及其中的智慧

2000多年前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提倡广泛而平等地爱,墨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思想,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聊聊。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分享《墨子》的第四篇:《法仪》,所谓“法仪”,就是规则和法度。这一篇我们讲两个要点:法度和兼爱。

一说到“法”我们很容易想到法家思想,说到“仪”我们很容易想到儒家的各种礼仪规范,但墨家的法仪和法家即儒家的思想都不太一样。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出自《孟子·离娄上》这一篇。

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就算有像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灵巧的工匠,如果没有规和矩,也画不出方圆。这里要说明一下,规和矩分别是我们古人用来测量和画图的两种工具:“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圆规;“矩”是一种标有刻度的折成直角的曲尺。规和矩在我国的发明和应用开始得很早,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规”和“矩”这两个字。《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中,也有提到夏禹利用规和矩进行测量,规划治水的方案。

墨子在这篇一开篇就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度和规则,没有法度而能把事情办好的,还从来没有过。墨子是手工艺人出生,传说墨子的技术比鲁班,也就是前面说的公输班还厉害,所以,墨子关于“法仪”观点自然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实践和观察。墨子说:从事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要遵循法度。工匠们用矩来画方形,用规来画圆形,用绳墨来画直线,用水平器衡定平面,用悬锤定好偏正。不论是能工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要以这五者为法度。

墨子从自己的行业出发,想到治理天下应该也需要规则与法度。墨子列举了三类人,父母、师长和国君,他认为,这三个都不能作为普遍的法度,因为他们的适用范围都不广大,也都不够无私。

墨子举例说,天下为人师表的很多,但是其中仁者很少,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老师为法则,那么就有很多人效法不仁,所以不行。最后,墨子认为,我们应该要以“天”为法度,因为天是最广大无私的,天对万物都有恩泽,但从不居功自傲,天的光芒永不衰竭,所以墨子认为,圣王应该以“天”为法度。

在法家思想看来,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需要有规范和法度,法家思想的“法”更多是人为设定的“法”,但是墨子这里的“法”,不是提倡人为的规则,而是以“天”为最大的规则,因为天是无私和广博的,这其实和道家思想也非常接近,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智慧是有局限的,任何人都是偏私的,而效仿大自然的秩序,才是最广博和无私的,这是墨家和道家思想的一致性。

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二个要点:兼爱,墨子在这一篇提出了著名的“兼爱”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是延续了上面一个思想,人应该效仿“天”的规则。墨子问:我们既然应该效仿天的规则,那天希望什么,又不希望什么呢?墨子回答说:天肯定希望人们互爱互惠,而不希望人们相互厌恶和残害。

是怎么知道“天”希望人互爱互惠,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呢?这是因为天兼爱一切人、给所有人以利益的缘故。怎么知道天兼爱一切人、给所有人以利益呢?因为人类都为天所有,天供养我们食物,天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所以,墨子推崇“兼爱”并非从纯粹的道德出发的,而是有自己的逻辑依据,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墨子的逻辑。墨子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规矩,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也应也有一定的规矩,而墨子又说,父母、师长、君王都有各自的偏私,虽然他们很伟大,但都不能作为普遍的法度被人效仿,而唯有“天”才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天”是最薄爱无私的,它能包容万物,也能供养万物。所以我们应该以“天”为规则。那我们应该效仿天的什么规则呢?因为天是平等无私地兼爱所有万物,所以我们也应该像天对待我们一样平等地“爱”每一个人,这就是墨子的:“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博爱,而且墨子提出“兼爱”并非纯粹源自一种道德直觉,而是有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也是墨家思想的特点。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子的墨辩和印度的因明学,以及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墨子在他的思想中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后面我们还会具体介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