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时间这个参数对于手冲来说并非是能够主动地精准控制。它更多的是一个检验你的其他参数组合是否合理。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控制好萃取时间,让误差不会差别太大,就说明你使用的参数是合理的,并且水平稳定。

萃取时间对于咖啡风味的影响

在冲泡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萃取时间与萃取率呈正相关关系。萃取时间短时,萃取率就低,萃取时间长时,萃取率就高。而我们知道,萃取率有一个范围是普遍认为风味比较好的,姑且就把这个范围框定在18-22%的萃取率。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的咖啡就没有这么好喝。反映到萃取时间上呢,也就会有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在数据上并不是唯一,而是根据冲煮参数(方案)而框定的。

咖啡萃取前为什么要放水(冲咖啡时如何控制萃取时间)(1)

比如我使用的冲煮参数「浅烘:15克粉、1:15、91℃、20号筛网通过率80%、三段式」,萃取时间控制在1分50秒到2分10秒之间为佳。

咖啡萃取前为什么要放水(冲咖啡时如何控制萃取时间)(2)

当然,如果更换了冲煮参数,那么这个最佳萃取时间范围也会发生改变。比如使用一投式冲泡的萃取时间会控制在1分30秒左右。

为什么参数不变,但萃取时间会不一样

有很多朋友会疑问,参数都对上的情况下,萃取时间理应不会相差太远才对。问题就出在研磨度的误判以及个人的注水习惯上。

一般分享的参数有粉量、比例、水温、研磨度、注水方式(滤杯)。其中粉量、比例、水温这些参数可以精准控制。唯独研磨度与注水方式上,非常容易出现差异。

研磨度上比较容易出现的误差就是研磨均匀度较差造成的误判,简单来说,品质好的磨豆机研磨出的咖啡粉径会比较集中,整体的粗细差异小;而品质差的磨豆机研磨出来的咖啡粉径比较分散,整体粗细差异大。推荐使用20号筛网进行校准,同样为80%的通过率,品质差的磨豆机研磨出来的细粉多、粗粉多,萃取不均匀之余,也因为细粉多而造成萃取时间长。

咖啡萃取前为什么要放水(冲咖啡时如何控制萃取时间)(3)

遇到一位朋友的求助,据了解,他使用的冲煮参数进行冲煮,但是无法把萃取时间控制到2分10秒以内。观察了他的冲煮过程,原来他习惯使用很小的水流注水,这样使得他整个注水时间就比较长,而且小水流注水无法使水位抬高,也不利于下水,下水所需的时间也会更长。

建议使用5ml/s的水量进行注水,在第二段注水时把液面抬高至V60的短导流骨1/2处,最后一段注水完毕也刚好到达这个高度。

咖啡萃取前为什么要放水(冲咖啡时如何控制萃取时间)(4)

把萃取时间也纳入可控参数

大多数冲煮方案都把萃取时间作为被动参数,用于检验冲煮参数或者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意外。但也有把时间作为调控参数的冲煮方法,比如粕谷哲先生给大家分享的四六冲煮法。

四六冲一共分成5次注水,而每一段注水的间隔都为固定的45秒(粉量为20g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冲煮者去判断什么时间才可以继续注水,只需要按部就班,时间到了就注水,所以最后萃取时间是能很好地控制。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