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7年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后,进一步增强了文物的保护和教育意义,也唤起了海内外观众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近日,南平市各级文保部门与厦门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抢救性发掘地下文物,让闽北的文物活起来。

日前,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一行,来到浦城县仙阳镇马道坪遗址,开展为期3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训。这是厦大考古专业师生第二次来到这个遗址考古实训。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1)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2)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新天

此次参加田野考古实训的厦大考古专业学生有本科生10人,研究生4人。通过实训,学生们将掌握从调查、勘探、发掘到后期资料的整理、保护,一整套的田野考古技能。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3)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 黄一哲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 黄一哲

我们平时在学校里学的都是书本的知识。这块地方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实习基地。包括它的地层,包括它的出土物,各个方面都非常适合实习。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4)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5)

圆形陶片

浦城县仙阳镇马道坪遗址,是一个商周时期的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是浦城县第二次文物普查登记点之一。此次厦大田野考古实训选择在浦城,也是看中了浦城地下文物保存的相对完整性和文物的价值性。眼前这些圆形的陶片,它是利用废旧的陶片进行边缘打磨成圆形的,并从小到大排列在一起,这有什么寓意呢?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新天

在我们考古遗址里面经常有发现这样的陶片,当时以为可能是小孩的玩具之类的东西。这次很奇怪,在我们工地里面,发现了一个陶片,它是一组,一组十片,然后它是大小依次,由小到大一共十片,然后给它这样放一堆,给它放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就非常有意思,它里面包含的蕴意啊,是不是有简单的,有些计数的原理在里面,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近五年来,厦大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在武夷山洲庵遗址,武夷山葫芦山遗址、浦城猫耳山遗址等多个遗址开展实训发掘,参与实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100多人。

据悉,从1959年武夷山城村古汉城遗址首次发掘算起,50多年来,闽北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不仅为高校考古专业培养了后备人才,也为福建省各级文保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既让闽北的文物活起来,也让闽北的文物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6)

考古遗址管理专业(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浦城县马道坪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实训)(7)

【本文转自 南平广播电视台新武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