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舞蹈,不管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在大家印象中一定都是俊男美女穿上靓丽的服装、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在舞台上展现婀娜多姿的身段,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是在我的家乡——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有一种独有的舞蹈却不是这样的,起舞者都是一群五大三粗、赤膊露背、只穿短裤的糙汉子。而且他们跳舞可以不需要音乐,只要用手拍打身上的一些部位就能拍出协调的节奏,边拍边舞,同样是魅力十足。

这种舞蹈在我的家乡叫做《打花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先上一张图,大家先大概观赏一下。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1)

据传,这种民俗舞蹈来源于早年间打短工收麦子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麦客。他们白天收割麦子,晚上就集体露宿在麦场上。

麦子都是在夏季收割,到了夜晚麦场上蚊虫肆虐,汉子们没有很好的办法驱逐,只能不停的用手掌拍打飞到身上的这些蚊虫。因为人多,一到了夜晚这手掌拍在身上发出的“啪、啪”的拍打声就不停的在麦场上此起起伏,连绵不断。

由于这些汉子们生活单调,娱乐项目贫乏,于是就对这种拍打的声音来了兴趣,慢慢的就研究出来了门道,把打在身上的巴掌声拍出了有节奏的花点,后来又从躺着拍发展成站起来拍,再后来又加上了脚步和动作等,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慢慢扩散开来。

以后,人们每逢佳节或丰年,都要组织表演《打花膀》,用来庆祝或者祈福。

只不过随着解放前旧中国战乱、饥荒等原因,这种表演几乎绝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又经过发掘,古老的艺术才得以重新焕发光彩。

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是现在家乡《打花膀》舞蹈队的一名成员,笔者听他讲过如今《打花膀》的来龙去脉。

朋友说,在八十年代后期(也就是笔者出生后没几年),武强县的文化馆馆长在调查武强民俗艺术的时候,发现了这种舞蹈形式的存在,于是走访了很多的乡村,采访十几位打过花膀或者看过《打花膀》的老人,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终于将这一古老艺术重新搬上了现代的舞台。

朋友介绍,《打花膀》讲究“拍、打、甩、掐、捻、揪”等动作,通过这些身体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来带动身体的舞动。声音清脆有力,动作粗犷豪放,舞动中再加上舞者口中整齐的发出“嗨—嗨”的类似劳动号子的声音,不用配音乐都铿锵有力、动感十足。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2)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3)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4)

《打花膀》自重新焕发生机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和普遍欢迎,曾多次参加重大的节目汇演,比如:衡水市民俗艺术节、河北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河北舞蹈艺术节等,并多次获奖。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5)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6)

如今,《打花膀》经过不断的演变,在表演中又加上了说词,比如有一段名叫《大实话》的词是这样的:“打花膀,真不差,咱们说段大实话;正月里,是新春,八两不能当一斤;四月里,麦稍黄,丈人的媳妇是丈母娘;七月里,吃新米,没有云彩不下雨;十月里,刮北风,西屋的门口都冲东;打花膀,花膀花,实话说了一大掐、一大掐。”

这些说词都是用方言展现出来的,所以更加显得诙谐有趣、贴近观众,用现在话说就是贴地气儿,往往能把人逗的开怀大笑,忘掉一时的烦恼。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7)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8)

《打花膀》是来源于民间的、来源于农村的、来源于田间地头的,是由劳动者创造、劳动者改变、劳动者演绎的,是真正劳动人民的艺术。很高兴这种艺术在我的家乡还在传承,还在闪光,还在发扬。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9)

民间节庆舞蹈(家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10)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的民俗艺术,也欢迎大家来领略《打花膀》的风采。

#文史观天下#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