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1)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2)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3)

从“底线”出发找“上限”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她说目前有两份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无论选择其中哪一个好像都差不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迟迟无法做出选择。

其实大多情况下我们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也从来都不是非常明确的满分选项和不及格选项,在最后的抉择里我们一定是要坚持一些什么、放下一些什么。

后来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如果两个工作机会各方面条件本身已经有了差距,就选择你最看重的地方;如果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就看你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底线、守底线。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4)

我们经常提到底线这个词,它代表了某种不可逾越的原则。比如法律不允许践踏的红线,比如社会公众一致认同的最低道德标准,比如商业谈判双方的执行原则等等。不难看出,突破底线意味着主体要承担行为让步所带来的后果。

“底线”原指“长方形比赛场地中短边的边线”,引申后指一定的限度、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底线一旦被突破,就会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结果,甚至导致彻底失败。

也就是说,底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从量变过渡到质变的临界点。而底线又是底线思维的立足点,底线思维是基于底线而延伸出的系统而辩证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大不了如何”、“最坏也就这样”等,人们通过这些话来表明自己对待困难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底线思维”的现实运用。

《左传》言:“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思是预先准备好就没有忧虑,这是古代以来最好的教育。底线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技巧,它要求我们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5)

香港启德机场未关闭前,被称为“世界最危险机场”,但又被誉为“世界最安全机场”。原来,启德机场位于市中心,周围高楼林立,飞机起落危险性极大。但数十年中,启德机场从没出现过大灾难。因为飞行员知道这里太危险,每个人都会考虑最坏的情况,所以警惕性特别高,最终“最危险”变成了“最安全”。

启德的例子告诉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成功的概率反而更大。

它绝不是一种消极、被动、防范的思维方式,也绝不只是要求仅仅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坚持底线思维,是要求我们从底线出发考虑全盘问题,以扎实务实的精神主动出击、化解风险。

从“最危险”到“最安全”就是从“底线”出发找“上限”。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6)

利用“底线思维”破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7)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

实际上,公孙仪的这个拒贿价值观,就是我们今天反腐倡廉所强调的“底线思维”。

仅据原文分析,至少有三个价值看点:

其一,明确风险的潜在可能性。“受鱼”即包藏有风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恰好能够阐明公孙仪的心理,送鱼者动机不确定,究竟是出于关心,还是包藏祸心?不得而知。底线思维要求,凡事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于是,就有了“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的清醒和自警。

其二,明确自己的底线。既然是“受鱼而免相”,那么“受鱼”便成了风险防控的必控底线。

其三,明确着力点。即“无受鱼”则可“不免于相”,进而获得“虽嗜鱼”而“能长自给鱼”。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故,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与其说是从政官德的胜利,不如说是底线思维的胜利。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8)

公孙仪利用“底线思维”进行“破局”,他使一个关于物欲和公心、本性和道德的选择题变得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项判断题,无关选择要不要,只有判断应不应该。

有了防御机制和进取措施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退而言之,即使达不到最好的结果,也能够保证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保住底线”“守住底线。”

底线思维不仅要求“思”,更要求“行”;不仅要求防范风险,更要求主动出击,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

因此,可以说底线思维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概念。不过我的理解是,底线思维的最大涵义还不只是字面上的积极态度,而是字面背后隐藏的东西,那就是底线思维拥有者的“破局”底气。

没有底气,哪里守得住底线呢?认识到最坏的情况和最大的风险,还只是第一步的,底线思维的关键,是有底气应对最坏的情况和最大的风险。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9)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10)

“底线思维”是一种行动哲学

当前我们对底线思维的认识仍有偏差,只是简单地将它看成是一种忧患意识或者是一种概念。没有看到虽然“底线思维”是由忧患意识孕育而生的,但它并不等同于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文化传承,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的智慧。而底线思维强调的是基于忧患意识产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主动权的方法,即“保底线,找方法”。

这种后顾之忧思维取向主要表现在对于事物的矛盾双方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关注,对事物发展给予正确的认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采取了有效防御体系,并且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中的“一定条件下”倍加关注,以及对好的结果发展的积极追求。

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了底线思维的精神力量,却忽视了底线思维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力。它是从“守住”到“有为”的桥梁,只有善用这种思维模式,才能在实践中、在各项工作中,下好“第一盘棋”,把握主动权,有效规避风险挑战。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11)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有备无患的关键在于“备”。

比如,在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处置上,只有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这也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

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

经常有人说成功的人拥有的是极限思维,他们总是希望挑战极限;失败的人拥有的是底线思维,他们只想到怎么去守住底线。这句话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说它是对还是错,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误区,就是混淆了底线和行为之间的依存关系,没有认识到底线有追求向上和限制下行两种不同的意义。追求向上的底线,是主体对达成目标和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低要求、标准;限制下行的底线,是防止逾越规则。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吗(底线思维是个人的压舱石)(12)

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破罐子破摔”,它及时调整人们的心理定位,并同时反馈到行为上,使人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迎难而上,以更积极的心态获取行动的力量。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触底反弹”一样,底线是用来激发人们斗志的,底线思维是用来刺激人的行动能力的。

对于“底线思维”的认知应当看到它包括并超越了忧患意识,成为了一种改革方法论、实践方法论,甚至可以称为行动哲学,其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

运用底线思维,不仅仅是维持事物原有的状态,而是在保持事物稳定性的基础上采取创新方法进行强化和突破,赢得事物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应该一直保有“底线思维”意识,它是我们独立行走于人世间最重要的底气和原则,这是个人保持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