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学界都将荆州的沦陷当作蜀汉亡国的转折点呢?这片战略要地对于蜀汉与其余两国争霸又有怎样的意义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蜀汉后期的事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蜀汉后期的事件(这个地方丢失后)

蜀汉后期的事件

为什么史学界都将荆州的沦陷当作蜀汉亡国的转折点呢?这片战略要地对于蜀汉与其余两国争霸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依照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构思,蜀汉的战略核心为荆州、益州两地。具体的作战方针,便是兵分两路,一路兵锋直指洛阳,另一路则向关中挺近。当然,在完成这一战略计划的过程中,与东吴协同作战亦是重中之重。若无东吴的策应,很难起到夹击曹魏的目的。

其实从大体上不难发现,在整个战略计划里,最能影响战局发展的实际上是由荆州进攻洛阳的这一路,相比于这一战略目标其他战线上的情况只是对曹魏主力的牵制罢了。毕竟,洛阳与长安是曹魏主力的活动范围,若无法解决曹魏主力,其他的一切进攻思路都是空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这一切战略计划,都是建立在汉中和荆州始终不失陷的情况下。只要汉中、荆州任何一处陷落,整个隆中对的构思将崩盘。失去荆州,意味着失去了北伐的中转站或支撑点;失去汉中,蜀地将直接暴露以至于陷入被动。

除了战略角度以外,荆州的经济发展、开发状况亦是核心所在。

在三国时期,有眼光的战略家可不止诸葛亮一位,早年占据荆州的诸侯,均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开发。所以,哪怕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以前,仅拥有荆州这一块地盘的刘表,都是横在东吴统治者眼睛里的一根倒刺。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中,不论任何一方占据荆州,都能将影响力辐射到长江以南,在该地区的争霸中占据主动权。

在“白衣渡江”这一策略得到顺利实施后,东吴终于拿到了荆州的掌控权。介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诸葛亮的战略构思已在崩溃的边缘,此时的蜀汉已陷入到空前的危机中。刘备从未放松过对东吴的警惕,所以在夷陵之战爆发之前,蜀汉东侧防线尚且处于襄樊乃至荆州一带。然而,在这场战争爆发以后,防线被迫迁徙到如今的三峡地区。

且不说蜀汉该如何面对接下来与东吴之间的较量,单看汉中这条战线上的形势,此时的汉中已成为没有策应的孤岛,若以此为根据地发动北伐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荆州沦陷以后,刘备才会不顾一切地发动夷陵之战。事已至此,若不孤注一掷进行豪赌,那么早年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遗憾的是,在这场豪赌中刘备败了,所以蜀汉已彻底失去了对东吴的威慑力。

虽然早年的战略规划崩盘,但作为指挥官的诸葛亮不能就此放弃。根据现有的局面,诸葛亮只能制定一套符合现状的发展策略(其实此时的蜀汉已无进取的余地,只能靠现有的地理优势被动防守)。诸葛亮的策略,依激进程度可分为三个:

第一个,也就是激进地进攻。

这种策略,与当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思路有些共通之处,那就是集结全部有生力量,沿着秦岭直入关中,和曹魏主力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当然,这种思路与夷陵之战一样,是赌上蜀汉气运的豪赌。如果命运之神站在蜀汉一方,那么自可以拼来关中的地盘。不过,凡事总是有风险的,在诸葛亮看来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一旦这场战争无法取胜,那蜀汉将彻底失去与其他两家夺天下的资本,连守住现有的土地都成了空谈。在赌输了全部国力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魏南下,再无抵抗的力量。

第二种,采取迂回战术。

绕开秦岭进攻凉州、雍州。在所有魏占区内,无疑驻守在这两地的魏军数量是最少的,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毕竟,曹魏的主力均集中于长安。保守自然有保守的好处,这样进攻的优势在于,即便没能取胜,也可以全身而退死守汉中,从长计议。况且,陇西、天水相比于秦岭的地形更平缓,撤退时能保有余地,不会被追兵蚕食歼灭。

第三种,最保守的战术。

该策略与第二种战术大体相同,只不过在进攻时并不会倾巢而出,而是只做出试探性进攻,达到另一种目的——迫使曹魏驻扎在关中的军队回防雍凉。这样,就能从最大程度的减缓汉中守军的压力。从表面上看,第二种策略和第三种策略的差别不大,实际上想要取得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二种策略是为了进攻,而第三种的要旨在于防守,看似相同但内涵大为迥异。

其实,这三种策略并非诸葛亮的独创。相信历史上具备战略规划能力的主帅,一定能做出与诸葛亮相同的规划。

诸葛亮一生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在这五次北伐里,只有两次堪称险棋,就是暗度陈仓的那次和最后一次。剩下的三次,诸葛亮的策略都相当保守。即便是险些建功的第一次北伐,同样看不出诸葛亮有什么赌徒心理。北伐的重点,就是与关中地区和曹操的主力军来上一场较量。但凡蜀军没有攻略关中,而是将矛头对准陇西、天水地区的魏军侧翼,这就是在保守地防守,缓解汉中作战压力。

在兵法之中,虚实的应用至关重要。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对曹魏的攻略,倘若每次都是抱着和魏军死磕夺取关中的想法,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过,若每次都是佯攻,借此来缓解主战场上的防守压力,同样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既不是每次都赌上身家性命的莽夫,也不是畏首畏尾不敢冒险的怂人,他所作出的一切部署安排,都是依照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诸葛亮人生中发动的最后一次北伐,其路线明显是要一步步蚕食掉曹魏的主力,与其来一场最终决战。不过,诸葛亮命中注定无法完成北伐,只能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丞相过世以后,蒋琬和费祎继承了他的衣钵。在这一时期,蜀汉对曹魏的攻略方针发生了改变,从表面上看仍是以防御为主。显然,此时蜀国所采取的策略与诸葛亮生前大为迥异。姜维临危受命时,并没有被刘禅完全信任,所以他手里的兵权十分有限。

因此,姜维所采取的战术是在汉中地依旧保持着防御姿态,同时分兵佯攻甘南陇西(同样是一种牵制手段)。

不过,这样的战略规划显然无法取得像样的成效。所以,不论姜维的佯攻有没有取得胜利,都无法影响结果。哪怕姜维无心插柳,将雍州、凉州拿下,对大局也造不成什么影响。对于曹魏来说,关中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只要这块根据地不丢,任何时候都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攻。所以,所谓“九伐中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掩人耳目的虚招,绝非实打实的北伐。

该时期的局势,与宋金战争时期亦有些类似。南宋虽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但关中、荆州及汉中仍在掌控之中。因此,即便是发生了靖康之难,从战略角度上看南宋也没有伤筋动骨,尚有发动反击的余地。然而,在张浚的错误指挥下,金人夺取了关中、汉中地区,直接将南宋反攻的希望彻底堵死。

若能以荆襄作为根据地,从汉中或关中进行战略策应,形势将仍对南宋有利。遗憾的是,当时坐镇荆襄的岳飞,虽然手里掐着战斗力强大的主力军作为底牌,但却是孤立无援的。就算没有召回他的十三道金牌,岳家军顺利地收复两京,想要守住胜利成果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驻扎在关中乃至太原地区的金兵,只需就近向金兵主力包抄合围,就将把岳家军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中。

不过,有时武将的个人能力能对战局造成不小的影响,岳飞就是个例子。在全面劣势的情况下,他竟能夺取襄阳,还让这座城市南宋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这一点难能可贵。

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前蜀政权会在后唐的猛攻下土崩瓦解?

还不是因为前蜀根本不能将汉中地打造成主防线,亦没有其他据点可作为策应。宋朝之初,王全斌奉命征讨后蜀,当时的情景与前蜀的覆灭何其相似?王全斌的军队仅有五万人,却能自汉中南下长驱直入,后蜀甚至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在我国战争史上,曾有过“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名言。以四川作为核心逐鹿中原,那么必须将荆襄与汉中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这两处战略要地,一处代表着进攻的主动权,一处则代表着防守能力。

所以,大意失荆州时,蜀汉就已丧失了与吴魏一较高下的资本。等到汉中也沦为敌占区时,蜀汉的后方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