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编 张维麟 绘本报记者 陈怡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名师教你应对高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名师教你应对高考(专家支招理性轻松应对高考)

名师教你应对高考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绘

本报记者 陈怡希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时间将延迟一个月,面对新变化,考生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起伏波动。因此,考前心理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考生及考生家长应如何调整心态,轻松应考?近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知名心理学家、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周宁。他围绕考前如何做好心理调适,从专业角度为考生及家长支招,为冲刺高考的考生提供帮助。

考生

保持考前生活规律有序,复习时间尽量按照高考作息安排,复习科目也要与高考顺序大致相同,考前避免改变生活习惯,以日常生活状态应考。

正确认知、尽力发挥,拟定合理目标,狠抓基础不再抠新题难题怪题,强化信心并学会自我减压。

考生:调适心态 笑对高考

面对高考时间延迟这一新变化,周宁坦言,考生及家长都应理性看待疫情对学习和考试的影响,“坚持”是关键词,重振旗鼓,收拾心情再出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考试中间的心态;二、考试前的心理状态;三、学习方法;四、学习基础。”在周宁看来,考生考试前的心理状态尤其关键。

考生在高考前易出现焦虑、夜不成眠、人际关系紧张、记忆力减退、抑郁寡欢、自我评价低下等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面对这些心理变化,周宁建议考生及时调整心态,保持考前生活规律有序。

临考前,很多考生都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挤占睡眠时间、“开夜车”的做法。这种做法其实往往会事与愿违的。在最后的这十几天中,调节好生物钟,务必使自己的兴奋点与高考时间相一致。有必要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开始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复习时间尽量按照高考时的作息安排,复习科目也要与高考顺序大致相同,上午考的科目上午复习,下午考的下午复习。这样才可以把考生的生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水平,实现正常、或者超常发挥,考出理想成绩。

同时,适当注意饮食、饮水、睡眠、休息、运动、学习,包括卫生习惯,使之符合考试作息时间。在自己的规律和习惯基础上调整:在考试前要避免改变生活习惯,应该以日常生活的状态去应付考试。

除了生活作息的调整,复习中的学习方法也有讲究。“进入复习阶段,就需要考生统筹复习过程,合理规划、安排复习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复习进度和速度,以适宜速度进行复习的同时,不停地强化获得的知识,动静结合,复习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反思自己,以期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做得更好。”周宁说,考生在这一阶段要定好步调,统筹安排复习进程。

复习过程中,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字词、语句及解答问题中常用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梳理,注意挖掘和发挥课本中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时,一要落实课本中练习、习题以及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探索性内容;二要精选近年来各地考试中的优秀试题,进行强化训练,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练习的效率。注重反思解题,提高思维能力。平时做练习时,应当时刻反思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探索自己出错的原因和思维的断层。解题时,要注意观察已知条件和需解决问题的特点,挖掘其背后隐含信息,联想有关的已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后应反思,此题的解法自己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解题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特别是在解答时曾感困难的问题,更应思考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心理方面,学会自我减压很重要。周宁强调,考生要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培养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一要对应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因此对于高考,只要尽力就好,不必强求超常发挥。二要拟定合理目标,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三要讲求策略,狠抓基础,不再抠新题难题怪题,以免挫伤自信。四要相信自己有水平和能力,强化信心。五要学会适当的自我减压,比如,合理的情绪宣泄,哭一哭,找人聊聊心情,适当的体育锻炼,听听音乐,散散步等方法。

家长

留意心态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应做到淡定而不过分神经紧张。

家庭氛围应一如往常,适度关心,不要“强迫”谈心。

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孩子的缺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前途。

做好后勤工作,课间晚上适当加餐,丰富餐桌质量,保证营养充足。

家长:精神支持 后勤保障

高考,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在考验家长。周宁坦言,在这一阶段,家长的语言和行为都会一定程度影响考生情绪。家长要留意自己的心态。有些家长虽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表现出焦虑,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记住你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我们家孩子模考成绩回回棒,老师说考清华、北大没有问题!”“现在检验你复习好坏的时刻来了,你要好好把握。”“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我家孩子比人家的差。”“再坚持一下,好好把试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其实,孩子的心理也非常紧张。像这些话,越说孩子越紧张,越说孩子越烦躁。

周宁对考前家长忌说的一些话进行了特别提示:将“祝你成功!”换成“注意安全”“一路小心”等关心考生安全的话语,这样一句话传达的信息是“爸爸妈妈关心我,而不只关心我的成绩”。考试细节不再重复提醒,不说“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任何大的疏漏,争取多拿分。”任何一个考生都不愿意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上丢分。

家长的行为方面,应做到淡定而不神经。家庭氛围应该一如往常,对孩子关心要适度,让孩子吃饭时或休息时听听音乐。不要在孩子复习时轻手轻脚走进他房间,又送牛奶,又送水果。不要“强迫”谈心,孩子不想说话,别逼着孩子开口。家长可以多说说与考试无关的事情。

家长的焦虑主要是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却又苦于无法对孩子的学习提供专业性帮助。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他习惯的学习方法,家长不应该纠缠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避免出现自己角色混乱的问题,不要既当家长又当老师。此外,不要过分干涉孩子,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孩子要一门心思复习、做功课,不能做其他的事,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不准做这,不准做那,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周宁指出,家长要学会用“镜子”看孩子。用“放大镜”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来看,用“缩小镜”把孩子的缺点缩小来看,用“望远镜”把孩子的前途放远来看。

家长在最后阶段要做好后勤工作,保障孩子营养。考前复习阶段是脑力劳动高度集中期,营养对孩子尤其重要。这一时期,在维持充足能量的基础上,给考生增加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铁等营养素供给量很有必要。课间晚上适当加餐。为保证营养充足,家长首先要从三餐的质量着手。孩子的餐桌上每天都要有谷类、蔬菜、水果、豆类、肉和水产品。

考生压力大,容易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这时可少吃多餐,增加课间餐和夜宵。课间餐和夜宵可以是一个水果,也可以是一杯五谷豆浆。白菜洋葱头能缓解紧张情绪。人一旦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就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摄入量。如果食物中缺碘也会造成心理紧张,可以补充一些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海虾、海鱼等海产品。晚上常熬夜要补充蛋白质、VC葡萄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