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我曾对“五谷”的注疏提出了强烈质疑(回顾如下)。

关于"五谷",历史上说法不一。(见下图)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1)

从上图可以明确归纳出几条信息:

一是史前传说和先秦典籍都只提到“五谷”一词,并未指明“五谷”具体是何物。

二是对“五谷”作注疏的人都是东汉以后的,比如:郑玄、赵歧是东汉末年的,王逸是东汉安帝时期的,王冰是唐代的。换句话讲,我们现在认知的“五谷”所对应的作物,都是公元100年以后的人定义的。

三是主流观点还对“五谷”中“黍、稷、菽”等与今之作物进行了对应解释,比如认为“黍”是今之黄米,“稷”是今之粟,“菽”是今之大豆(豆类)。

我在解读《黍离》的文章中将甲骨文“黍”释为“稻”,有水之黍是水稻,无水之黍(即禾)是陆稻等旱作。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2)

我在解读《关雎》的文章中将西周金文“叔”释为“采收植物的地下可食部分”,比如薯类、芋、花生等,后来专门演化出“菽”字表示此义,又因为花生属于豆类,所以“菽”被误为专指豆类。同时,我将“淑”释为“采收水生植物的土下可食部分”,比如莲藕,后来也用来表意“采莲”,“淑女”由采莲女引申为善良贤德的女子。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3)

今天我想聊聊“五谷”之“稷”到底为何物。

“稷”肯定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古代帝王将天下称作“社稷江山”。

先一起看下“稷”的字源演化。

下图是百度词条给出的字源演化。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4)

下图是《汉典》给出的字源演化。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5)

由此可见,传统观点认为“稷”同“禝”,最早都是出现于战国时期。

我个人认为是“通假”惹的祸。古代文人"通假"成风,有时是笔误造成,但大多是因为识字量不够,用同音字或相近字代替。

“稷”与“禝”很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汉字:

“稷”=禾 畟,与“禾”(农业)有关;

“禝”=示 畟,与“示”(祭祀)有关。

现在关键是要弄明白“畟”是什么?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6)

认真端详楚系简帛中的“稷”/“禝”,对其中的“畟”是否有种熟悉的感觉?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7)

个人强烈感觉:“畟”与“鬼”是同源字。

下面是“鬼”的字源演化。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8)

将楚系简帛文“禝”与甲骨文“鬼”对照比较一下,“禝”中之“畟”是不是很“鬼”?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9)

我还惊奇地发现,《汉典》给出的“鬼”中居然有“禝”,而且从甲骨文就已出现。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10)

斗胆给出如下结论:

1.“鬼”与“畟”是同源字,其本义是“遮脸的人”。

主持祭祀活动的巫人往往会戴面具或在脸上涂彩绘,所以最初“鬼/畟”都是指巫人。古籍中的“鬼方”应理解为盛行巫文化的部落。

因为人死后有盖脸习俗,后来用“鬼”专门表意死人,而由“畟”继续表意巫人。

2.“禝”最早出现的时间应由“战国文字”修正为“殷商甲骨文”,其在“畟/鬼”基础上加“示”,只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祭祀”,所以其本义也是“巫”一一主持祭祀(示)的遮脸人(畟/鬼)。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11)

3.“畟”与“禝”都是指巫人,也可引申指祭祀活动。

4.“禝”的楚系简帛文共有三款,主要区别在“畟”的下半部分。上图已展示了两款,“畟”的下半部分分别是“侧立人”和“跽坐人”;还有一款如下图所示,“畟”的下半部分是“女人”,其强调的是“女巫”身份。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12)

5.“稷”从“禾”,“禾”代表粮食作物,所以其本义应该是“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五谷出自哪个古文(说文解字五谷之)(13)

6.“禝”和“稷”并不能画等号:

“禝”是泛指,祭祀内容不确定;

“稷”是特指,祭祀内容是农业。

7.“稷”本是祈祷农业丰收,通常会选取第一主粮作为祭祀对象的代表,所以“稷”又引申用于代指“第一主粮作物”。

商后期以来形成的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方格局一直沿续至今,在气候上是北干冷南湿暖,在主粮上先是“南稻北粟”(唐以前),后是“南稻北麦”(北宋以后)。“稷”的代表性作物自然是选政治中心所处区域的主粮: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都在北方,当时的人认知的“稷”肯定是粟(小米);北宋定都开封,当时的北方主粮已是小麦,所以认知的“稷”应该是小麦。

所以,我认为“稷”本是祈祷农业丰收的祭祀活动,“五谷”中本不应有“稷”,应该直接换成“粟”。“稷”用于代指“区域第一主粮”时,不同时期代指的对象可能不同。

8.民以食为天,“稷”是祈祷粮食丰收,自然事关天下稳定。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原创,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