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提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西方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哈姆雷特》《浮士德》《神曲》《荷马史诗》)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哈姆雷特的语言艺术特色(哈姆雷特的基本特征)(1)

结合作品分析特征

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作品所描述的丹麦是一个动荡不安、颠倒混乱的国度。亲生骨肉同根相残,人性私欲不断膨胀,善良和纯真“像蜡一样融化”,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性本善的世界都变成“一座不毛的荒岬”“一团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莎士比亚在此处借古喻今,以古代丹麦这一理性精神丧失殆尽的荒原为喻,指代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和欧洲社会,由此进而批判和揭露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指出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表现出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2、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的成长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在“快乐王子”时期,哈姆雷特在丹麦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大胆地歌颂人的理性与智慧,认为整个世界是一片光明美好的天地,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在《哈姆雷特》的第二场哈姆雷特登场时,一切美好都已烟消云散,父亲莫名被人毒害,叔父登临王座,母亲突然改嫁叔父,他感到身边的人是“漠不相干的路人”,痛苦与疑虑使他成为一个“忧郁王子”。当他知道叔父是杀父仇人时,自己却没有立即复仇,而是不停地装疯卖傻,左右摇摆,在矛盾与哲思中反反复复,最终与恶势力同归于尽。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早年的梦幻,人文主义理想也随着最后的信念一点点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延宕王子”。

1、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雷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和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表现人与人以及人与理智、信念和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形成一种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其中表现人物心灵世界和性格的重要手法便是内心独白,例如《哈姆雷特》中最为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将生与死的哲思以及哈姆雷特此时的矛盾心境充分显现。因而,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开掘,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2、对比手法使作品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实现了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不只是不同人物的对比,同一类人物之间的对比亦是出彩,同是为父复仇,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距,雷欧提斯为人鲁莽,哈姆雷特则心思缜密。

3、在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特征。三条复仇线索层次分明,形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4、在创作手法上,《哈姆雷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一方面,托古说今,以中世纪的丹麦反映当时欧洲现实,另一方面作品想象力奇崛,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挖掘很是深入。

加深印象:

莎士比亚还借哈姆雷特之口,道出了自己所认为的创作原则与表演理论。他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表演者应真实性表演,不能为了吸引观众而在舞台上大叫嬉闹,全无思想内涵地表演。角色表演在于“真”,也就是说要再现生活,基于现实地创作、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