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甲午风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出品的剧情片,由林农执导,李默然、浦克、王秋颖、庞学勤、方化等联袂主演。

影片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中丰岛、黄海两次场面浩大、气势宏伟的海战场面。讲述了清朝北洋水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率部英勇抗击倭寇,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撞向敌舰“吉野”号,不幸以身殉国的悲壮故事。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1)

四十多年前,笔者曾经连续看过两遍这部电影。脑海里深深记住了大义凛然、悲壮殉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记住了腐败无能的晚清朝廷官员的丑恶嘴脸,记住了甲午海战的滚滚烽烟···。

去年春天,有幸去山东威海刘公岛旅游,登上岛就一眼望见矗立在“甲午海战纪念馆”顶端邓世昌手持望远镜的高大塑像,不免又勾起对老电影《甲午风云》的回忆。

从刘公岛旅游归来,对照影片内容,再细细阅读“中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方知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部英勇抗敌的事迹无可争议,但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却与历史史实点有些偏离。

不过,客观分析电影《甲午风云》,它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再从其产生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来说,它不愧是一部受人喜欢的经典之作。

影片《甲午风云》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个岁月的政治氛围和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必定有着一定局限。如果用现今的眼光去要求那时的文艺创作,既不现实又未免强人所难。

我们不妨走进《甲午风云》幕后的历史,看看影片创作的那些“风云”往事。

影片创作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历史认知和政治氛围很大影响

据说,因为受上海电影制片厂1959年国庆献礼影片《林则徐》成功上映的鼓舞和刺激,上世纪世纪五十年代末,长春电影制片厂接到了吉林省领导的指示,要求主创人员以编剧叶楠等人的剧本《甲午风云》为蓝本,拍摄一部同名电影。

一天,长影在小礼堂举行审片会,审查林农导演的《船厂追踪》完成片。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和省委其他一些领导人在座。

《船厂追踪》放映之后,吴德赞扬了这部片子,并说:“今后还是可以生产一二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的,像上海的《林则徐》,在全国放映很受观众喜爱。我们也可以搞一搞这样的片子嘛!···”

于是,有关领导通知导演林农说:“厂长已经决定让你拍《甲午风云》了”。

当时,林农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找到剧本翻看了一遍。然后直接找到厂长说:“这个题材我实在难以掌控,没有历史认识,恐怕很难完成任务。”

厂长面对这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不容商量地说:“你不拍谁拍呀?你先看看有关历史资料,熟悉熟悉情况”,几句话就把林农打发走了。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2)

(林农)

其实,林农主要是有思想顾虑。

在头一年厂里整党整风时,林农曾莫名其妙地以“不配合形势,态度消极”,受到了留党察看二年、行政降一级的处分。对于拍摄新影片、特别是驾驭历史题材,他从政治导向上心有余悸。

1960年年初,电影文学剧本即将完成之际,林农突然接到厂办通知,要剧组主创人员赶到省委去汇报《甲午风云》的筹备情况,

听了汇报,省委领导都说这部影片对于反帝有现实意义。有人提了一点意见,说剧本中慈禧太后坐船游颐和园一场可以去掉,理由是毛主席曾说过,满清腐败,建立了海军也是不行,还不如留下一个颐和园,对于现在还有点用处···。

三个月后,《甲午风云》的剧本终于修改完稿,四五月间正式开拍。

但影片开拍不久,因有人反映林农“抗拒省委指示”,他在连续两天的党支部大会上被迫接受批评教育。

原来,有人说,省委领导明确指示片子里不要慈禧出场。可在最后剧本定稿后,依然有慈禧的戏。虽然没有了游颐和园,但又加了上朝的戏,这是明显的阳奉阴违,这样做就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

会上,林农申辩说,省领导只是提出删掉慈禧游颐和园的戏,并没有说完全去掉慈禧这个人物。再说,慈禧仅有的一次出场,是揭露她的腐败无能向日本屈膝投降的场面,有着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怎么是资产阶级历史观呢?

会后,林农来到厂长的家里,反复申明自己的观点,征得了厂长理解。

没想到,内景的拍摄刚告一段落,一个周末的晚上,林农碰到了一位厂领导。这位领导说:“林农,我看邓世昌这个人物得搞成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美国留过学……”

林农一听,忙解释说:“邓世昌没到美国留过学,他只到过德国,而且是去接收当时满清政府在德国订购的一艘军舰。”

这位领导很不以为然,又说:“唔,我知道他留过学,你一定要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家···”

林农很郁闷,也很矛盾。但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令他决定,你说你的,我拍我的。

大部分内景样片完成审看时,又有领导批评林农“创作思想有问题”,理由是“样片里头就没看到渔民的戏”。林农慌忙解释说,“这是内景样片,表现渔民和打日本的戏,大都在外景,现在还没拍呢! ”

第二天,摄制组大队人马拉到旅顺去拍外景。大约拍了十天左右时,厂领导派人到外景地传达指示:一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戏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具体地就是要在结尾时,加上渔民揭竿而起的场面;二是邓世昌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后要同满清决裂···。

林农对这两点指示难以接受。他的理由是:“渔民揭竿而起,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况且当时的渔民反对满清也是没力量的;其二,邓世昌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满清做最后的决裂,更没有资料记载邓世昌是反对满清的。

林农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让步,僵持了两三天。

后来,林农也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如果再坚持下去,很可能影片拍不成,还会引火烧身。不得已,在摄制组的党小组会上,他就没再坚持己见。

在接下来的拍摄中,只好共加了两场戏,一是在最后海战中,眼看北洋舰队就要失利的时候,邓世昌命令王国成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渔民李大爷,并说“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另一场就是邓世昌的军舰和日舰相撞后,王国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爷撞钟号召,渔民打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最后宣誓要抗日到底,以此场面作为结尾。

这些“强制创作”行为,如今看起来不免荒唐可笑,但确实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真实写照。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3)

影片故事情节与史实有一定出入

正是受到了意识形态、政治气候的压力和影响,影片《甲午风云》中的不少情节与史实难以相符。

1963年年初,影片开始在全国公开放映,人们被邓世昌誓死殉国的壮举所震撼,对片中的史实并没有什么争议。

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夹杂着最多离奇传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知。但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历史事实的逐步大白天下,关于甲午战争的很多虚假认知多被推翻。

比如,影片中的威海百姓要求清廷与日本宣战、并通过邓世昌向朝廷呈交“万民折”,这显然夸大了那一时期渔民百姓的觉悟和力量。

事实上,民众聚集请战的事根本没有记载,邓世昌、丁汝昌请战的事也没有记载。

晚清名臣李鸿章,目睹大清帝国内忧外患、江河日下的残局,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夷制夷”。他用老迈之力,支撑着清廷的外交、经济、军事危局。

甲午战争,李鸿章实际完全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行事,因此,战败不光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满清帝国制度的崩塌。

从这个角度分析,影片中李鸿章的倒行逆施、卖国求荣的情节,都是值得推敲的。尽管历史上李鸿章曾对日本委曲求全、消极抵抗,但他绝不想一手葬送掉自己苦心培植起的北洋水师劲旅。

片中,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定远”管带刘步蟾被定为反面人物,与史实也不相苻。

刘步蟾并非贪生怕死之徒,实为民族英雄。也不存在他于大东沟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的罪状。

作为北洋水师中的著名将领,刘步蟾曾是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高材生,精通英语,在北洋海军中的地位很高,是通晓业务的技术型指挥官。他战略、战术的水准和素养应该都列在提督丁汝昌之上。

现今的威海刘公岛“甲午战战争纪念馆”,已经专门辟出了刘步蟾英雄事迹展厅,还原了这位抗敌将领的真貌。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4)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刘步蟾代替受重伤的丁汝昌指挥舰队,击伤多艘日舰,保存了北洋水师部分主力,后来还得到了清廷嘉奖。

甲午海战失败后,为了定远舰不落入敌手,刘步蟾亲自下令炸毁如同亲生儿子般的爱舰-----“定远”号。

在“定远”号沉没后,刘步蟾甘愿随心爱的战舰一同归去。

在2012版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的形象已经非常正面,风头仅次于邓世昌。

《甲午风云》老电影里,对丁汝昌的刻画也有偏差。说他与邓世昌关系融洽。其实恰好相反。

因为丁汝昌个人小农意识强,在刘公岛海军基地做起了房东生意,而邓世昌执意住在军舰,因而得罪了丁汝昌。

在黄海大战开战五分钟的时候,一发炮弹把主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和舰桥打坏,偏巧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舰桥上。这个镜头在《甲午风云》也有所展现。但是电影里根本看不出丁汝昌受伤的严重性,像是仅仅被撞伤后背而已,而且还被水兵扶走。

但是实际上,年过五旬的丁汝昌从很高的舰桥上被炸的摔了下来。他的脸被烧伤,腿脚也受了重伤,完全不能走路。

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朝廷中就有人指责丁汝昌怯战,他原本非常想借助黄海海战证明自己勇敢军人的本质。因此在受重伤的情况下,拒绝回舱内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以身作则,激励全舰将士奋勇还击。

电影里,描述西洋各国列强与日本沆瀣一气也偏离了史实。实际上,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西方各国宣称保持中立,并无大肆偏袒日本。而且因日本军舰于丰岛海战中击沉英国船只“高升”号,还导致了英国与日本关系紧张。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致远”号战舰炮弹不足、且有炮弹填充沙子情节。这似乎成了关于北洋水师战败原因中最有名的一条。

这一传言之所以兴盛,主要是缘于人们对炮舰构造知识缺乏了解。

填沙子的炮弹,主要作用是让敌舰击穿后漏水,在晚清属于造价低廉但仍然很有效的炮弹品种。这种炮弹放到现在,只能是拍戏用,但是在清末确实是合法上舰的。

而填充火药的开花炮弹,购买和生产成本太高,对于穷困潦倒的清朝廷来说,已经无力负担,只能在每只船舰上配备数额不多的开花炮弹,而填沙土的实心弹则配备很多。

这种炮弹击中船只下部比较有破坏力,但是打甲板上目标,杀伤力会大打折扣。

甲午海战中,日军的开花弹直到战争结束还剩余1200多颗。北洋水师靠很少的开花弹和一堆实心沙子弹,打到后来惨烈的状况,已经是个奇迹。

黄海海战之后,时任直隶候补道的徐建寅曾经查验北洋水师的军备。他在公文中记载:参加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七艘战舰的库存炮弹中,开花爆破弹共计3431枚,其中3071枚已拨给了北洋水师。

还有一些与史实相悖的情节,如电影里,邓世昌曾因向李鸿章请战而被革职。事实上,邓世昌仅在1880年任"镇南"舰管带期间,因"镇南"舰在海洋岛发生触礁事故而被革过一次职。

再者,《甲午风云》影片里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一个星期内,期间,李鸿章根本没有去过威海前线。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5)

还有,“吉野”号并非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而只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当时在“吉野”上指挥作战的是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松岛”号才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当时也是在“松岛”号上指挥。

《甲午风云》影片则把“吉野”当成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并把伊东佑亨也安排到了“吉野”号上。

片中,贪生怕死的方伯谦在打死舵手后,亲自掌舵企图逃跑,结果被闻声而来的水手们所杀。事实上,方伯谦是由于在海战中临阵退缩,战后被清政府下令处斩的。

电影里,邓世昌的“致远”舰先是把日军“"吉野”舰打得高速逃离,自己在弹药用尽后又尾追“吉野”号,意图将之撞沉。

片中两舰距离一度非常近,吓得敌舰上的一些水兵纷纷跳海逃生,但“致远”最终不幸被另一艘日舰发射的鱼雷击沉···。

史实上,“吉野”被“致远”打得狼狈撤退的情况并不存在。“吉野”号水兵跳水逃生的情节也是虚构的。

据考证资料介绍,日舰在大东沟海战中并无发射鱼雷之记录。许多研究者认为,“致远”号是被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命中了舷侧鱼雷舱,引爆了里面的鱼雷,或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爆炸而沉没。

《甲午风云》拍摄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剧组演职员克服困难,日夜奋战。在外景拍摄期间,他们得到了海军旅顺基地的大力支持。在技术相对落后的五六十年代,能成功拍摄出高水准的宏大海战场面,实属不易。

在片中饰演刘步蟾的演员李颉晚年回忆,当初拍戏时条件非常艰苦,除了忍饥挨饿,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晕船之苦,晕到都不想活了。

当年,北海舰队当时的多艘舰艇都参与了影片《甲午风云》拍摄,数艘大吨位军舰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炮舰“延安”号,是原属于清末海军的“永绩”号炮舰。影片拍摄时,它的舰龄已经49年,是影片中唯一的一艘真实“前清旧舰”,在影片中,它扮演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座舰“致远”号。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6)

(《甲午风云》中的“致远”实照)

当时的海军护卫舰“48”号和“49”号,是旧日本海军丁型海防舰“第142”号和“第76”号,影片拍摄时舰龄为15年和16年,1955年随旅顺基地一起被无偿移交给人民海军。在影片中,这两艘军舰分别客串北洋海军“定远”号铁甲舰和日本联合舰队“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李默然演邓世昌是歪打正着捡来的机会。

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是新中国最有名气的话剧演员之一。他一生塑造了很多正气凛然的角色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其中最有名的,还当属他在电影《甲午风云》中饰演的邓世昌。

特别是片中他那句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曾传诵一时。

而《甲午风云》,也是李默然登上银幕所参演的第一部影片,他因此一炮而红。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7)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1927年生于黑龙江尚志县,20岁加入哈尔滨文工团,后转入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他从艺逾60年,共演出话剧60多部。电影方面的代表作有《甲午风云》、《兵临城下》、《检察官》、《花园街五号》、《报春花》等。

1986年,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话剧表演艺术家”称号并得到“话剧终身荣誉奖”殊荣;2007年再获第十七届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去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去青岛演出,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也在青岛演出。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洛汀偶然发现,上海演员剧团演的那个话剧的票,要比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卖得多。洛汀就觉得,戏剧舞台的演员戏要想卖得好,知名度应靠电影来打造。

于是他就跟长春电影制片厂商量,以后你们有什么拍电影的事,可以跟我辽艺找演员。

大约在1960年,突然有一天洛汀院长找到李默然说,你去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个电影,明天就报到。拍什么、演什么,那个时候都是组织分配,没有演员挑角色的机会,于是,李默然就去了。

到了长影以后才知道,拍的电影叫《甲午风云》,但让他演的不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是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

李默然去报到时,当时剧组定下演邓世昌的演员,是在全国非常有名的表演艺术家金山。但他在北京兼了艺术指导、顾问等很多职务,脱不开身;第二人选是总政话剧团的梁永龙,也因故来不了。剧组正在为没有找到邓世昌的扮演者而发愁。

当时担任《甲午风云》的摄影师王启民,看见李默然进来报到,以其摄影师独特的眼光作了审视,就跟导演林农说,“你还找什么邓世昌,这个李默然可以演邓世昌!”

当时有人看见李默然脸上长了好多疙瘩(青春痘),就说这样的脸能演英雄吗?

李默然一时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不能演民族英雄?”但他记得导演的回答也很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林农和王启民让化妆师给李默然化妆,化完妆以后给他一个剧本,让他来念一段台词,就是后来现在《甲午风云》电影中“闯宴”的那一段台词:

李默然迅即进入了角色,他以邓世昌的口吻质问:

“适才罗皮尔先生转告日本政府的旨意,是对我大清的诬蔑!”

“难道我大清保卫自己的江山,是轻举妄动?

难道我北洋水师出海抗击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

难道倭寇卑鄙的偷袭不宣而战,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衅?

难道我们只有任人宰割坐以待毙,你们才好说话?”

这段台词,李默然一气呵成,在场人都非常惊讶并叫好。

于是,李默然顺理成章,成了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8)

通过这部电影,李默然以其精彩传神的演绎,让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永远留在了观众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他那大山一样伟岸的外形,目光如炬的气质,以及富于激情的口才,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形象醒目地耸立在银幕上。

《甲午风云》影片影响了几代人,更让邓世昌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也让李默然名扬天下。

但李默然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还一再幽默表示,《甲午风云》邓世昌一角,是自己“捡”来的···。

影片中,邓世昌视死如归地驾驶军舰撞向敌舰的那场戏,李默然自曝,其中有个镜头是他偷师而来的。

他所说的镜头,就是危急时刻,他把辫子用力一甩,绕在脖子上。这画面不太常见,这是戏曲一个动作。李默然的这个动作,却得到导演肯定也被广大观众赞许。

动作虽然很小,但是恰好反映了邓世昌当时视死如归的内心情感,那种视敌人为虎狼,一定要消灭他们的英雄气概。

影片中的李鸿章,后来由著名话剧演员王秋颖扮演。1984年1月,年刚59岁的王秋颖因病在沈阳逝世。据说他临终前,李默然专程来医院探望。但医生护士不让李默然进去,双方在屋外交涉时,只听王秋颖在屋里突然喊出了《甲午风云》中李鸿章的台词:“谁在二堂喧哗?”李默然立即应允道:“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八十年代老电影甲午战争(老电影甲午风云幕后的风云故事)(9)

就这样,两位老友得以相见最后一面。

粉碎“四人帮”后,李默然迎来了艺术创作高产期。他出演话剧《报春花》中党委书记李健一角大获成功,使之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部进入中南海演出的话剧。

著名戏剧艺术家黄宗江看完演出后评价说,中国话剧有北派艺术,李默然就是北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李默然生前还曾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