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修德》天一村人 编著何谓贤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不以小恶论是非不以大善定乾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不以小恶论是非不以大善定乾坤(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

不以小恶论是非不以大善定乾坤

摘自《修德》天一村人 编著

何谓贤者?

贤指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这些人具有大德大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创造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的精神文明。贤者是民族的精英,人类进步与安全的依靠。

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法言》

賢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賢,不肖惡得不化。《管子》

贤者是先严格地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贤者是为人的表率,修德要见贤思齐。推行教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尊贤举贤用贤为要。求贤用贤,以贤者之品德感育人,不肖者皆可为善。天下虽然贤者少,不肖的人多,但是如果重用贤能,不肖的人哪有不被感化的。

杨继盛感化野蛮部落就是很好的例子。

杨继盛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弟子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明史》

杨继盛被贬为狄道典史。该地杂居番人,民俗很少懂诗书。继盛选拔番人优秀弟子百余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又卖掉自己所乘的马匹,典当内眷服装,购买田地帮助这些学生。该县有煤山,被番人占据,二百里外居民以此为柴火。继盛乃召集番人商量开放煤山,他们都表示同意,说:“杨公就是需要我们的穹庐帐篷,我们也一定舍得,何况煤山呢?”《明史》

修德必须心诚,积小善而不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聊斋》

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潜夫论》

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资治通鉴》

为善则观,为不善则议;观则生贵,议则生患。故道术不可以进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离害。《淮南子》

淮南子认为,做好事必成为众人观摩的对象,做坏事必成为众人指责和非议的目标;被众人效仿会产生尊贵,被众人指责会招来祸患。修德之道不可以用来进取而追求功名,但可以隐退而修身;不可以获得财利,但可以远离灾祸。

修德为善不能是为了沽名钓誉,为求美誉而为善是诈善。所以不少正人君子,做好事而不留名。为善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善事不分大小,力所能及,身体力行去做,就是诚心为善,积小善不止最终成为圣贤君子。尧舜出身卑微而被推举为帝,他们不是一日之间就被民众知道,而是长期为善不止,才享有盛名。为善不止,积成大德。身有大德,身不贵而贵,位不尊而尊。

自己修德可感化他人,让世人都成为君子

教化在天下的成功,就是使天下人皆成为正人君子。

何谓君子?君子是品格高尚的人。君子是做人的标准,是教化所要达到的道德素质水准。

但在近代,君子一词很少用了。在口语中偶尔听道“君子协定,先君子、后小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伪君子”用的比较多。“君子风范”变成了“绅士风度”,为什么把“君子”换成了“绅士”。“绅士”成了“君子”,这是来自于对英文“Gentlemen”的误译。英文“Gentlemen”在朗文词典是这样解释的:“A man who behaves well towards others and who can be trusted to keep his promises and always act honourably”.意思是“待人有礼,信守诺言,行为高尚”,正是中国的君子。“君子”在《现代汉语词典》离的解释是“品德高尚的人。”与“Gentelmen”一致。而国人将“Gentlemen”翻译为“绅士”。而“绅士”在《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多。”同是一个词,中英文互解大相径庭。而且,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不一定是道德典范,有的还可能是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或鱼肉百姓的赃官污吏;君子只是体现人的道德品质,与他的金钱地位无关。显然将“gentlemen”翻译成“绅士”有误,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君子”。 把Gentlemen译成“绅士”,多少也体现了国人“官本位”和“金钱至上”的旧观念和以金钱地位不以道德品质衡量人的陋习。

“gentlemen”是西方做人的标准,“君子”是中国做人的标准。由此看来,中西方对做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