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言谈中经常使用“马上”一词,如“马上到”,“马上办”等等。但是你知道这个极其普通的词语,在汉语词汇中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被人们使用多少年了吗?

马上,是一个时间副词,表示立刻、立即的意思,在我们日常言谈中经常使用,如“马上到”,“马上办”等等。但是你知道这个极其普通的词语在汉语词汇中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被人们使用多少年了吗?

“马上”是个新词

马上这个词,原意就是马背上,作为时间副词应该出现得很晚。史书上表时间用须臾、速速、即刻等词,唯独不用马上,这就很说明问题。

最初与马上这个词有关的人是谁(马上一词的来历)(1)

如此看来,“马上”作为时间副词,还真不算古老。

最佳解释:来自快递。在古代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马上就代表做好了准备, 所以才有了马上这词。

清代从中央到地方,地方到中央的公文传递都是通过各路驿站完成的,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八百里快递”。

驿站,也称台站。每一条驿路分多个台站,编号排列,称一台、二台...十八台,如此类推。公函要件在驿路传递时为不使急件受到耽搁,清政府有其独到的方法和制度,分特级和一般来传递。例如清同治10年(1871年),通过喀喇沁驿站向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传递的一份特急件的信封封面印有一只飞翔的大鸟,嘴里衔着一封信,旁边写着“飞!飞!”等字样(原件为蒙古文)。

最初与马上这个词有关的人是谁(马上一词的来历)(2)

信封四角画着四只马蹄印,将“马上驰送”四个字分别写在四只蹄印内,并在信封上注明文件数量和送出日期,写明“此系特急件,丝毫不得耽搁!”最后在信封上用红笔向右下点数十个长斜点作为醒目标志,这就是当时特急件的标识。收到此类公文,各地决不敢耽误,每到一站,可换坐骑,或换人员,因为那里随时都有备好的马,轮值的公人在等候,公文信函是绝对不能停留的。

最初与马上这个词有关的人是谁(马上一词的来历)(3)

然而,特急件公函信封制作很麻烦,尤其在印刷术不很发达的古代,就更不方便。后来人们简化了复杂的特急标识,直接在信封的左上角用红笔书写“马上飞递”四个字,替代原来复杂的传递标识。再到后来干脆更加简化,在信封上只书俩字“马上”。见到此两字,犹如见到特急令,必须马上办理。

到了清末,在文书处理过程或口语中“马上”一词越来越频繁出现,以致人们很自然地开始运用这个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