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德宗,人们不得不承认在他即位之初,他是一位胸有鸿鹄大志、倡导清正廉洁的强明皇帝,但是这一切都在一场兵变动乱后就彻底改变了。

在那之后,唐德宗变得越来越昏庸,他从武力削藩到纵藩,从惩宦到宠宦,亲手打破了眼前的大唐盛世,也迎来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那么,事情的经过是什么样的呢?唐德宗又为什么会从一代强明皇帝变成无道昏君呢?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1)

唐德宗

李适早年平定安史之乱

李适,于742年5月27日出生在长安大内的东宫之中,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沈皇后之子,也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在李适幼年时期,他生活在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之中,当时的唐朝是一个富国民强的国家,经济也在这时达到了鼎盛。

但是之后由于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使得百姓四处迁徙流亡,而统治集团又日益腐化,君与臣、武将与文臣之间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促使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755年的11月,长安城爆发了安史之乱,但是在当时,面对敌军劲敌,唐玄宗逐渐丧失了曾经开创盛世的精神,变得更加挥金如土,使得朝政日益腐败。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2)

唐玄宗

最终756年,长安城门失守,唐玄宗出逃,唐朝也一度陷于天下大乱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年仅14岁的李适目睹了硝烟四起的战争,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饱尝了战乱所带来的家国之痛。

762年4月,李适的父亲李豫继位,登基为唐代宗。同年5月,唐代宗改封其长子李适为鲁王,并下令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赋予他与安史叛军进行最后决战的使命。

此后,李适带兵东征,坐镇陕州,唐军左右夹攻叛军,杀伤叛军数万人马,在战争中接连取胜,成功攻占洛阳城,最终763年春天,安史之乱彻底结束。

安史之乱结束后,虽然叛军在名义上承认了朝廷,但实际上此后的唐朝已经开始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3)

安史之乱

李适登基为帝,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适因战绩功劳被拜为尚书令,奖赏无数。

764年正月,唐代宗立李适为皇太子,行册礼。799年5月,唐代宗驾崩,38岁的李适继位,登基为唐德宗,定年号为建中、兴元、贞元,尊号为圣神文武皇帝。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他以强明自居,做了很多件十分有风范的事情,深得人心。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诏天下毋得奏祥瑞”,正是因为经历过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唐德宗李适深知清明节俭的重要性。

因此他昭告天下停止进贡珍禽异兽,拒绝使用金饰,破除迷信,放逐宫女数百人,尽显皇恩浩荡。

第二件事是他以淄青节度使的献钱来慰劳淄青将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将士们人人戴上恩,同时还以此告诫各级官员不要走歪门邪道,要清廉为官。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4)

唐德宗

第三件事是他杀鸡儆猴治弊政,在当时,宦官受贿索贿之风十分盛行,原因在于李适的父亲唐代宗在位期间,对宦官十分恩宠,任其公开索贿,助长了朝廷的腐败之风。

而李适当时作为皇太子,对这一切都看得十分清楚,因而在他即位之初,他便下定决心要将其彻底整治。

他先是对中使邵光超施以仗刑并将其流放,给各位宦官以警示,然后又明令严禁宦官干政,严禁奢靡贿赂,他还收罢兵权,坚持信用文武百官,而疏斥宦官。

如此一来,唐德宗在他即位之初,便使得唐朝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史书中都称为“中外皆悦”,也称为“天下以为太平之治,庶几可望”,意思就是,在当时天下人都纷纷赞叹唐德宗实乃一位明君。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5)

唐德宗剧照

李适削藩之战,走向悲剧人生

即使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唐朝呈现出一些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但这一切都将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无法长期保持下去,原因就在于虽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但是这场叛乱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等,而这一切都一直影响到唐德宗在位时期,尤其是藩镇割据。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他一直对藩镇之事多有忽视,使得其势力日益增强。此后,唐德宗一直都在试图对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进行控制与削弱,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削藩,并对宦官施以严厉惩罚。

781年,河北成德镇的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了,唐德宗以此为切入口,悄无声息地拉开了掌控节度使权利这一战争的序幕。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6)

唐德宗

因为按照传统惯例,藩镇节度使的职位是由家族沿袭的,因而在李宝臣死后,他的儿子李惟岳便上书请求继承父位,但是唐德宗李适不管朝廷的稳定而坚决将李惟岳的上书否决,引得藩镇节度使们纷纷大怒。

从那时开始,李惟岳便开始私下拉拢魏博节度使、淄青节度使以及山南节度使等一众人,想要共同抵抗唐德宗李适。

为了消灭叛乱的藩镇,唐德宗亲自征调数万人将士戍守关东,彻底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的初期阶段,唐德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先后杀死了几位藩镇节度使,并以强大的武力逼使对方投降。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7)

唐德宗剧照

但是,令唐德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切胜利的迹象只是暂时的,因而他在以武力削藩的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战略。

他利用藩镇来对打藩镇,这便使得很多在他阵营中、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节度使不满,但是唐德宗并未察觉,也并未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此,削藩战役的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782年,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淄青节度使以及魏博节度使正式联盟,结为四大藩镇,联手对抗朝廷。此后,淮西节度使见状,毅然与四大藩镇勾结,决定反叛,使得战火迅速蔓延至淮西。

次年,唐德宗下令调集泾原兵马支援淮西,继续以武力削藩,但是由于唐德宗没有充分考虑到军中士兵的伙食福利等,而引得士兵们十分不满,最终在途径长安的时候,军中发生了哗变,也就是著名的“泾师之变”。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8)

唐德宗剧照

遭遇这一“泾师之变”后,唐德宗李适仓皇出逃避难。哗变之中,天下陷入一片动乱,此时朱泚称大秦帝,定年号为应天,使得唐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德宗的逃难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当得知乱军入城的消息后,唐德宗当即便下令让禁军保卫宫室、护其左右,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他一向信赖的禁军却没有能力召集足够的兵马抵御叛军,反而是他一向排斥的窦文场、霍仙鸣等百余名宦官在危急时刻保护了他的性命。

经过此事,唐德宗被宦官的忠心可依所感动,逐渐改变了一开始疏斥宦官的态度,甚至逐渐变成了宠信奸臣。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9)

唐德宗剧照

比如在780年-783年间,唐德宗过于宠信卢杞与奸臣裴延龄,让他们担任了朝廷要职,还不听忠臣忠告,从而最终招致了祸乱,加剧了天下动乱,使得百姓穷困潦倒,还使得颜真卿与宰相陆贽等朝廷宠臣身受其害。

此后,784年,唐德宗虽然向天下百姓公开承认了自己“朕实不君”的过错,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对于宦官的宠信,反而错上加错,他先是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赦免了叛乱的藩镇,对节度使宽大处理。

之后,唐德宗还命救驾的宦官分任监神策军的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

就这样一直到七月,李晟收复京师大获全胜后,兵变叛乱方才结束,唐德宗李适也得以重返京师。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10)

李晟

返回长安后,唐德宗对宦官可谓是完全的信任与宠爱。

786年到796年这十年之间,唐德宗李适先是将神策军一分为二,将左右厢直接改为了左、右神策军,并依旧命窦文场等宦官担任监军一职;

之后李适又在左、右神策军中设立护军中尉的要职,并直接授命由宦官担任。这样一来,神策军的统率权便逐渐由文武百官的手中转移到了宦官的手中。

此外,唐德宗还制定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具体办法与条规,并专门为他们置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巩固了藩镇势力。

唐德宗统治时间(从武力削藩到纵藩)(11)

宦官剧照

就这样,正是因为唐德宗李适从一开始的疏斥宦官转变为了宠信宦官,从武力削藩转变为了纵藩,使得宦官一再放肆,仿佛口含天宪,为所欲为,也使得唐德宗李适亲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改变了此后唐朝的命运。

正如史学家对于唐德宗盖棺定论的评价:在位二十五年,寿六十四岁而崩,帝猜忌刻薄,在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受欺于奸谀,用卢杞、赵瓒以至于败,小人之能乱国也如此。

根据记载,在唐德宗李适病逝后的唐朝之中,宦官专权越来越高调,唐期的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与黑暗,甚至有两位唐朝皇帝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切都与唐德宗李适对宦官态度的大反转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贺燕霞.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7):5-6.

[2]王效锋.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再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67-70.

[3]宋志坚.唐德宗的开局与结局[J].唯实,2016(0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