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也是食品中食用最多的一种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种类较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化学合成甜味剂。

常用于食品工业的天然甜味剂包括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甜茶苷、甜味蛋白质(索马甜等)以及糖醇类物质,如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等,由于天然甜味剂普遍具有无毒副作用特点,在此不做讨论,仅讨论化学合成甜味剂。

目前市面上用的合成甜味剂主要有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等,其市场占有率如下图: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之甜味剂)(1)

由上图可见,阿斯巴甜、糖精钠以及甜蜜素三项占据人工甜味剂市场84%,在此主要讨论此三类甜味剂。

糖精钠

糖精钠是最古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于1878年被发明于美国,其甜度为蔗糖的300-500倍,不被人体代谢吸收,热稳定性较好,PH耐受较好。但存在苦味及金属味,风味较差,需复配食用。糖精钠的副作用日益被关注,长时间或大量服用可引起食欲不振、血小板降低等疾病,属三级致癌物质,在国内已限制使用。

阿斯巴甜

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其安全性相对较高,甜味纯正,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所以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而怀孕中的妇女最好也不要使用。

甜蜜素

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50倍 。其甜味纯正,似蔗糖,风味较好,但过量使用危害肝脏及神经系统,西方多国已禁止使用,我国仍在使用。

以上三种甜味剂ADI(日允许摄入量)及LD50(大鼠经口50%致死量)见下表

甜味剂

LD50(mg/kg)

ADI(mg/kg)

糖精钠

17500

0-5

阿斯巴甜

10000

0-40

甜蜜素

15250

0-15

由上表知,糖精钠及甜蜜素日允许摄入量较低,应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相关添加剂的食品,阿斯巴甜安全性相对较好。

性价比分析

下图为几种甜味剂的性价比分析,如下图: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之甜味剂)(2)

如上图,糖精钠的甜价比遥遥领先,甜蜜素紧随其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市场占有率,毕竟商业化生产在适度考虑健康法规的前提下,会尽量节省成本,所以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含糖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毕竟孩子对含糖食品的消费量巨大。

除了以上几种商业化甜味剂,一些新兴甜味剂如木糖醇等代糖宣称“0”糖“0”卡,是不是可以放心大量食用呢?一般无糖饮料中赤藓糖醇安全性最高,其甜味协调性好,不升高血糖,防龋齿,且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在代糖市场上呈现出积极快速的发展态势。但嗜甜食的朋友切不可高枕无忧,糖醇虽然可代替糖,它不被胃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道,但吃多了对胃肠会有一定刺激,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在欧美国家,含有糖醇的食品,都会在标签上注明“过量摄取可能会导致腹泻”这样的消费提示。但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食品,却鲜见这种标识。

所以糖虽甜蜜,但为了健康,还需适度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