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宏杰

清军入关之初,多尔衮就一直密切关注着一个人的下落:崇祯太子朱慈烺。因为崇祯皇帝既死,太子是残明势力最名正言顺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

明朝灭亡这一年,十六岁的太子逃出宫中,为农民军俘获。李自成封他为宋王。后来李自成败走,带他出城南下,遂不知所踪。多尔衮深知,崇祯的皇子或者其他男性至亲,都有可能为反清势力所拥立。所以,尽早把他们掌握到自己手中,方为上策。为了招抚这些人,他制定了高明的统战策略。进入北京之次日,多尔衮即发布命令:

至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

多尔衮为什么要杀太子 崇祯太子回京归顺(1)

朱慈烺

多尔衮的统战策略十分成功。不久之后,大鱼果然上钩了:崇祯太子出现在了京城。原来,李自成败亡之后,崇祯太子从乱军中逃出。他没有去投奔南明,反而一路乞讨返回北京,投奔了外祖父周奎家。自幼生养深宫,不识世事的太子,一遇困境,本能地想到投奔熟悉的亲人。另外,清朝的“招抚政策”对他也很有吸引力,天真的太子认为,在李自成驾下,他被封为宋王,相信清人对他不会比李自成更差。

剧照

脑筋一转,计上心来。他密授周奎:指认此太子为假冒者,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他。对早已经出卖了灵魂的周奎来说,这当然不难做到。但对于广大官民来说,太子出现,公主与太子抱头痛哭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让他们相信周奎的说法很难。

于是多尔衮又不得不导演了一场“辨认真假”的大戏。多尔衮亲自主持,命太子坐于室中,令前明官员及一些内侍前来辨认。结果,那些“聪明”之人,比如晋王朱求桂,大学士谢升、冯铨、洪承畴等,都供称太子为假。然而也有不识好歹的内监以及曾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校尉十人等,称太子为真。而长平公主的反应最引人注目:“复令宫主认之。宫主见太子泪下,周奎掌其颊,宫主惊走,亦言不是。”

消息传出后,轰动京城,北京市民很激动,“正阳门各具疏请释太子”,还有人要求让太子与长平公主“赴部面质,滴血对认”。更有许多大臣上书,要求慎重确认,不可误杀。这其中,有两道最有杀伤力。一道是钱凤览的,他透露了周奎私下所说的隐秘内容:“昨周奎言,即以真为伪,亦为国家除患,此语真情已露。”周奎以真为伪的真相于是大白。另一道是朱徽的奏折,朱徽强调:“周奎既以太子为假,何留宿两日乃始奏闻,见时公主抱持痛哭,岂陌路能动至情如此,奎初与之衣食,后忽加以棰楚,情事诪张,何其变幻。”这份奏折确实逻辑有力,难以辩驳。

多尔衮为什么要杀太子 崇祯太子回京归顺(2)

爱新觉罗·多尔衮

这种局面确实大出多尔衮意料,由此他认识到,前明官民仍然以认太子朱慈烺代表明朝正统,他们恋明之心依然不死,这让他坚定了杀掉太子的决心。局面看起来似乎难以处理,但是对于暴力机器在手的人,一点也不难:他决定快刀斩乱麻,以免越拖越乱。多尔衮召集大臣会议,毅然宣布,经过认真辩认,此太子确为假冒。随后派人在狱中将十七岁的太子活活勒死。然后,为了压下汹汹议论,他又采取强硬手段,将那些上书要求慎重确认的大臣及百姓都抓起来。坚持太子为真的钱凤览被绞死,另外指认太子为真的十余人一律斩决。这一招非常奏效,整个北京马上就风平浪静下来。

当然,对那些“配合工作”的“聪明人”,多尔衮也不会忘了“表示表示”。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他赏给“大学士冯铨、谢升、洪承畴等各黄金二十两,白金一千两,嵌宝金钟盘二副,螺钿盒二架,玉壶一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