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传统的解释,是说孔子谦虚好学的为人态度。用甲骨文细究其意,其实不然。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

一。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宇宙为物由虚空产生,此为一,宇宙同时生出其观照者,此为二,为心,心物相交而生

三,由此生万物。

故而,三在中华文化中,代表万事万物,是众多的意思。

二。人

独立完整之为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完整个体。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三。行

行为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有规律运动的方式。

三人行,不是随便走一走,而是众多的独立个体,各自按照自己理解的自然规律去为人处事。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

四。我

自我独立意识。

五。师

师的甲骨文,和自是一个字,表示行为趋同一致。

要趋同一致,有两种方法:

1.武力征服,所以师有军队,征战的意思。

2.文化教化,由教育入手,逐渐同化,教化就是老师的天职。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讲,众人按

照各自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为人处事,一定就会产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的问题,因此就会有争论,有说服,要求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指出真正的规律。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

五。善

善的甲骨文,画成羊▽,意思是宇宙盈缩周期所化生的精华。

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是面对众多的理念和看法,经过争论,辩别,从中选择一个认为合理的理念,并按照其原则为人处事。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种理念有不切实际,不合理的地方,就随时进行修正,使知行趋于一致合理。这样坚持下去,真理就出现了。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

六。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其实是讲孔子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不仅仅是谦虚那么简单。用现代话讲,就是:

求知,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教你三个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

我是玫瑰家途,用甲骨文发现中华文

化之美。

#我要上#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