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现在,你每天都坚持一定会做的是什么事?

给手机充电。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1)

这是流传很久的一个笑话,很有趣,却也既贴切又讽刺的反映了,现代的我们,每个人程度不一的网络成瘾生活。

在明知社交媒体,存在某个程度的危害,却又难以戒掉,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两难,但仍有20亿的使用者,都是困在网里的鱼。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2)

大数据时代,国内自媒体悄然兴起,主流媒体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乃至国外的脸书、 谷歌、等,则是手持钓竿的姜太公,以只有极少数人才懂得的大量数据与精算,利用每个人各自的喜好与弱点,购买商品或服务,或为某个喜欢的爱豆投下选票。

《社交困境》(The Social Dilemma)则给出我们赤裸裸的答案。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3)

本片以实际的采访与戏剧模拟交错,变相的解释了网络对人们的影响。

影片里的受访者都不是等闲之辈,而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曾在谷歌、脸书等公司工作过的高层管理或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虽然在专业上表现优异,却也因为专业,深知社交媒体对人类心智甚至对社会的危害,离开这几家让众人欣羡的超级企业;让人惊心的是,他们在明知有害的情况下,仍无可奈何的对自己所设计的服务,严重使用成瘾。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4)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杰夫·奥洛威斯基,他在大学时代就认识了纪录片里的关键人物;前谷歌工程师特里斯坦·哈里斯,他看到特里斯坦转发的贴文信息,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这个上瘾议题,因此开始了这部片的动机。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5)

影片引用了虚拟化社交软件的AI,利用手机APP自带的功能,搭配广告与推荐,让某个家庭里的少年与少女除了掏钱购买商品外,还因为一面倒的接收商品之外信息,情绪亢奋的少女因此参与街头运动,最终遭警察逮捕。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6)

而这个家庭里少女的母亲,则多次劝告她们吃饭时不要玩手机,这个看起来不太苛刻的要求,少女完全做不到;而到了晚上,因为手机里的留言或赞,或喜不自抑,或悲伤流泪的情节,则让人毛骨悚然。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7)

社交媒体的兴起,造成青少年焦虑与忧郁的比例大幅提高,因自残而送医的年轻人,在2011至2013年间开始大幅上涨,远高于过往。

《社交困境》里的情节模拟,让人彷若看一部科技惊悚片;然而,片中的情节虽仅是模拟,却一点都不虚幻,而是很多家庭里,不同程度的现实。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8)

大部分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新闻,刷朋友圈,付款等一系列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手机从不乏几个关键app,微信、QQ、微博、抖音,别说你不会被它的小红点提示给吸引。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9)

举个例子,为了让我们花更多时间看视频,所有的视频网站,都会帮你自动播放下一部视频,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例,但就是这种小小的举措,就在大脑的潜意识里形成记忆模式、刺激模式,就为了让你上瘾。

然而,我们尽管知道过度使用手机对身心健康可能有害,但你离开得了他们、戒得了他们吗?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10)

我承认我做不到,他们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可以不看微信的朋友动态,却每天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推荐,和广告信息。

其实,互联网兴起的初心是为了利益人群,但在商业模式的运作下,不知不觉的变成现在这样善恶同体的巨兽;虽然知道它可能的危害,但互联网,更有助于我们正向的利用它。

网瘾少年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社交困境)(11)

影片中,受访的几位科技公司前员工,大部分的访谈内容都是悲观忧心的,但在结尾时展现审慎乐观的态度。

任何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就像刀子,我们需要它切菜,以便烹调我们日常所用,但使用不慎,也会伤及使用者;网络与社交媒体也是,都是很实用的,但必要的时候要注意网络过度使用的状况;

1.不要让手机偷走你的注意力。

2.规范自己使用社群软件的时间,举例通勤或是下班后的某个时段。

3.身为家长的人,谨慎看待小孩使用社群软件,做一个理性的规范。

我很离题的想到李安的《断背山》中,Jack对Ennis说的;我真希望知道如何戒掉你(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我很清楚我戒不掉网络,既然如此,那就努力让自己有觉知的跟它好好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