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

2001年,一位88岁的老人来到天津耀华中学。他颤巍巍地把手中的饭盒交给校领导。饭盒里全是一角两角的零钱,共有500元。这些钱是老人在火车站给人看车好不容易攒下的。

老人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哭了。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2)

这位老人就是白方礼。

14年来,他风雨无阻、夜以继日,卖苦力蹬三轮车。他一角两角地挣钱,只为捐给那些素昧平生、渴望学习的孩子。经年累月,此心不改。

他一共捐了35万元,让300名贫困学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2005年9月23日,儿女眼中这个可爱、可敬又可气的老头,走了。留下的是一顶破帽子、一双破手套、一件挂满大学校徽的外套,还有陪了他一辈子、破旧不堪的三轮车,唯独没有留下一分钱。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3)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4)

1913年,一位男孩在河北沧县白贾村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白方礼。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新婴儿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喜悦。毕竟喜悦一瞬而过,苦难会持久缠着这个家庭。

饱一顿饥一顿,日子这样慢慢地挨着,白方礼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苦难人家的孩子是没有福分上学的,只能羡慕地看着村里有钱人的孩子在小学堂读书。

没能上学,一辈子是个“睁眼瞎”,这成了白方礼一辈子的遗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13岁,白方礼就开始为了生计而奔波。最初是到处打零工,后来他来到天津,几番辗转,成为一名靠出卖苦力的三轮车夫。

在天津,白方礼和本地的三轮车夫抢饭吃,被同行冷嘲热讽、殴打谩骂。最糟糕的是,他有时会遇到坐“霸王车”的,辛苦拉到目的地,不仅钱没挣上,还被打了一顿。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在白方礼身上重演。但凭着坚持和努力,他还是在天津站稳了脚跟。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5)

新中国成立后,白方礼结束了动荡的生活。

他被安置在天津河北运输厂,虽然仍然是一名三轮车夫,但毕竟有了正式编制,生活也有了保障。

日子依然很苦,他需要供4个子女上学,资助侄子读书,供养没有生活来源的姐姐。但生活毕竟有奔头,他感谢国家给他提供的这份现世安稳的生活。

那时,许多人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早早让子女辍学务工。但白方礼坚信,只有让孩子们上好学,将来才会有出息,也才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他再苦再累,也供几个孩子上学。

他的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侄子也上了大学。没有文化的白方礼靠着辛苦蹬三轮车,培养出4名大学生。仅凭这一点,也让我们无数的人敬佩。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6)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7)

白方礼始终忘不了回到河北老家看到的那一幕。

1987年,74岁的白方礼老人回到熟悉的小乡村。眼前的白贾村让他有无限感慨。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但家乡的变化不大,只有个别人家建了新房,大多数村民依然那么贫穷。

走到田间地头,他看到有几个学龄孩子,在帮家人干农活,而这个时间段孩子们应该是在学校读书的。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8)

他问:“娃儿,你们怎么不去上学啊?”

孩子们回答:“村里小学发不起工资,老师都走了。家里穷,也没有钱到县城里去上学,不如在家里帮忙干活了。”

简短的几句对话,对老人的触动很大。过往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重演。他从内心深处不想让这些孩子因没有文化知识,像他一样吃苦受累。

此时他心里冒出一个想法。

这些年,老人从天津河北运输厂退休后,依然闲不下来。他先到油漆厂补差,干了几年后,又重新做起了三轮客运。每天忙碌奔波,他攒下了一些钱。本来打算用这笔钱养老的,但现在他决定动用这笔钱。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天津,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9)

“我要把攒下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老家小学,让那些流失的老师回到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孩子重回课堂。”老人一开口,惊呆了所有的人。

“爸,你疯了,你可要想好,这可是你一辈子的积蓄。这几年你起早贪黑,攒下这些钱容易吗?全捐了,你拿什么养老?再说,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家里的房屋也需要钱来修理。”

“我可以继续蹬三轮车挣。修房屋没有比娃上学重要。你们什么也不要说了,就这么定了。”

为了怕子女们继续阻拦他捐款,老人又放了句狠话:“你们再反对我,我就和你们断绝父子关系。”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0)

白家4个孩子拗不过老人,就陪他回到河北沧县白贾村,把钱捐给了白贾村小学。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在老人去世的多年以后,这笔奖励基金还在启用。

让子女们没有想到的是,向白贾村小学捐款5000元,只是一个开始。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1)

寂静的夜晚,人们早已进入梦乡,白方礼老人还在费力地蹬着三轮车。载着一车重物,他时不时地撩起袖子擦着汗。

腿越来越疼,车子变得越来越重。他实在蹬不下去了,便下车推着走了一截路,然后又接着蹬。就这样蹬蹬走走,等老人把货从天津送到杨庄,再返回家,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

从上次捐款5000元,老人就没有停止过捐资助学的脚步。而所有的捐款都是像这样辛苦蹬三轮车攒下来的。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2)

他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个月捐资1000元,每天至少需要挣三四十元钱。

为了挣到这三四十元钱,老人的每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他五六点钟就起床了,来不及做饭,就把头天的剩饭剩菜热热吃了。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两个馒头,一壶水,还有点咸菜。忙碌了一整天,到晚上六七点钟,他才能回到家。碰到特殊情况,他回家还要晚些。

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别人不愿干得脏活累活,他抢着去干。

有一次,一个客户需要把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并且还要求把货搬到五楼,只给五元钱。别人都不愿意干,说不值,但老人把活接了,他说这样又可以多攒一下五元钱了。

就这样,几元几角辛苦地挣,也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抠,积少成多,老人会攒下一笔钱。每当这时,他就会蹬着三轮车亲自送到学校。

十几年间,他捐款高达35万元,帮300多名孩子圆了上学梦。

受他捐助的学校和机构除了白贾村小学、天津耀华中学,还有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希望工程、红光中学……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3)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4)

在捐资助学的过程中,老人发现太多孩子需要资助,然而蹬三轮车所挣的钱毕竟有限。

像当初决定捐出5000元钱一样,81岁高龄的白方礼老人打算卖掉自己居住多年的两间老屋子,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一家公司。

这次儿女们没有反对他,毕竟反对也没用。

1994年,白方礼在天津火车站旁边租了一个小报亭,专卖一些烟酒副食,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这样“白方礼支教公司”算是正式成立了。

后来公司还由一个小亭子发展成十几个摊位。效益最好时,能获得1万多元的利润。但公司所有的盈利全部用来捐资助学。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5)

公司刚成立时,老人就说:“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本以为老人可以轻松些,不用蹬三轮车了,但等公司稳定下后,他让员工经营公司,自己继续蹬三轮车。

没有了房子,他就住在公司。这间8平方米的铁皮房子,冬天像冰窖一样,夏天却又炙热难挡。

不仅住的环境糟糕,他这位董事长吃的穿的,却是连乞丐也不如。吃的是馒头就咸菜,穿得从头到脚全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6)

88岁那年,白方礼老人蹬不动三轮车了,再加上城市改造,这个铁皮房子也被拆了,公司也不存在了。

这时他能想到的是,在火车站给人看守自行车。不为别的,只为多挣哪怕一分钱。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7)

2001年,白方礼老人把看车攒下的500元捐给了天津耀华中学,这是老人的最后一次捐款。

随后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只能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元钱,能力有限,如果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8)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

为他送行的人将马路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老人素昧平生,都是听了老人的事迹后被感动,自发地前来为老人送行。

老人的灵车在市里绕了一大圈,出租车司机组成车队为之送行。

普通的一位老人离世,却引发无数人前来送行,这让人想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那些无私地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人,总会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19)

老人去世后,个人存款为零,遗物有一辆破旧不堪的三轮车、一件挂满大学校徽的外套,还有一顶破帽子、一双破手套。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20)

老人的遗物中有一件对他来说最珍贵的外套,上面缀满了“勋章”——各个大学的校徽。这是那些受捐助的孩子给他戴上的。

他曾经穿着这件衣服在天津大钟前,和天津耀华中学的师生们在一起合过影。

照相那一天,大家提议站在天津的标志性建筑万国桥前合影,老人摆了摆手说:那桥是外国人建的,我们还是跟天津大钟合影吧,这是咱中国人建的。

照片上的老人精神抖擞,脸上的喜悦和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身上的“勋章”熠熠生辉。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21)

许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老人过着这么苦的生活,却把辛苦攒下的钱全捐了。

照片中的老师曾经也有这样的困惑,他问老人究竟是为什么。老人当时只说了5个字:有国才有家。

直到照相时,老师才真正理解这句话,原来他几乎榨干自己来支教,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国家。

“我已经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又不识字,也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现在资助的那些大学生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可以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的贡献多大呀!”朴实无华的语言掷地有声,显示出老人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

再捐款103万22年共捐上千万(穷老头白方礼捐款35万)(22)

一晃16年过去了,当我们常常说世间什么都经不起时光消磨时,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很多人还记得这个可爱可敬的老头,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位88岁的老人,费力地蹬着三轮车,撩起衣角,露出嶙峋瘦骨,擦着额头的汗水。

白老,您一路走好,剩下的路我们为您走!

. END .

【文| 毛栗儿 】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