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境界(至善是心之本体)(1)

01

至善是心之本体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传习录》

至善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是什么——无善无恶心之体,至善是什么——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就是性,性在作用,所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如果你去到了“念”,那就不是“性”了。就是刚才说的,秦国人的烤肉我不吃,那不是“性”那是“念”。

就比如中日发生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到村庄里烧杀抢掠,跑了,结果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可能几个月的日本婴儿,留在了村庄里,那来问你:你即使遭遇日本人烧杀抢掠,你看到这个婴儿,你是什么心?你肯定还是恻隐之心。这些日本侵略者很可恶,可是问题这个婴儿有罪吗?我估计这些村民会把这个婴儿抚养长大,当然我们说这叫善良,其实就是良知,这就是你的恻隐之心,所以说至善是心之本体。

02

“至精至一”就是“道”

但如果你去到了“念”,你说:我必须把这个婴儿摔死,因为他们国家侵略我们。这就是“秦人之弟”,就不是“性”,你是去到了愤怒、去到了怨恨、去到了报复,而这些都是贪嗔痴慢疑,都是怨恨恼怒烦,这些都去到了“念”,就不是“自性”了。那你说:那我把这个日本的婴儿救下来,那我的国家就可以不被欺负了?你把日本的婴儿救下来,一个襁褓中的几个月的婴儿,把他抚养长大,可是不耽误你去抗战那,不耽误你去组织反抗啊,不耽误你抗日,跟这个婴儿无关。

所以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明明德”就是明“道”,德就是“道”,“道”就是“德”,二者一也。《道德经》,《道德经》,“道”是“体”,“德”是“用”;“道”是高维,“德”是三维;“道”是本体,“德”是妙用;“道”是空,“德”是色;“道”是空如来藏,“德”是不空如来藏,“道”“德”就是一心三藏,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体用合一。

所以在这个三维世界最高的就是“明德”,在这个三维世界最高的能量就是“德”,是什么“德”——明德、厚德、上德、玄德、全德,总之吧,你用各种的词来表述的。刘备,刘玄德,刘玄德其实就是刘明德这个意思了。“明明德”就是合“道”,不“明明德”就是不合“道”,“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就是让你合“道”,就是让你活在“道”中。活到哪里——“至精至一”处便是。“至精至一”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至精至一”就是“道”了。

——节选《传习录》第21集之却是义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