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三摘录

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节 五方应象

作者/曲黎敏

2023.1.6

黄帝内经的三大维度(黄帝内经最朴实的态度)(1)

818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央占其湿。

819

“在地为土”,正常的湿,运化生成的就是土。

820

“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体就运化为肉,在器官就是脾及其连带组织,这些都是同气相求的。

肉最怕什么?湿重,土气太重或者土气被憋。阳气不足,则湿重,过湿则伤脾,土质太黏滞了,伤到人肉就是浮肿。

821

“在色为黄”,黄,为中央之色。全身,只要出现黄色,就是脾的问题。

822

“在音为宫,在声为歌”。中国文化讲中道,所以中国古代的乐器基本上以宫音为主。宫这个声音不要以为是从脾来,宫,宝盖头,代表房子,里头是吕,吕,脊骨也。所以这个声音一定从中间往后贴着后脊梁骨发出,可以宣脾。如果我们细细地揣摩音声,会发现音声能够鼓荡脏腑,比如,发“嗡啊吽”音,嗡音,震动头部,啊音,震动胸腔,吽音,震动少腹和丹田。

所以发音必然能治疗脏腑,古代医生陶弘景发明的六字诀,就是依据此原理创制的习练脏腑法。

人体发“呼”声属于自救和对肝郁的释放,而有意识地、不出声地发“嘘”声则属于对肝的锻炼,因为这时腹部会收缩,兼之身体的左右旋转,肝气就得到了锻炼。而六字诀里,脾声为“呼”,中医里脾声为“歌”,“歌”是脾的自救,唱歌可以宣脾,而“呼”是对脾的锻炼,脾病呼时须撮口,也得收腹,可以救治口臭、四肢生疮、食冷积不化等。

823

六字诀:嘘木,为肝诀;呵火,为心诀;呼土,为脾诀;驷金,为肺诀;吹水,为肾诀;嘻,为三焦诀。陶弘景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依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咽、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此长生要术,还望大家悉心揣摩。

824

锻炼口诀:春嘘明目木扶肝——就是春天多“嘘”,专治目赤不明等眼疾;肝若嘘时目睁睛——发“嘘”声时眼睛要睁大,专治胆气不清眼目之疾。这个对现代人眼病,是个大疗愈法。

夏至呵心火自闲——夏天多发“呵”声以救心,专治口热舌干,气不通;

心呵顶上连叉手——就是一边发“呵”声,一边两臂头上交叉手指,可以去面红和口舌之疮。

秋驷定收金肺润——秋天多发“驷”声以救肺,专治寒热不和;肺病驷声手双擎——就是发“驷”声时手臂要上撑,专治流涕、鼻热生疮等。鼻炎病人可以多做。

肾吹唯要坎中安——发“吹”音以救肾,专治腰膝冷,阳道衰;肾吹抱起膝头平,动作要领是抱膝,专治目昏耳聋。

三焦嘻却除烦热——三焦之声是“嘻嘻”,可以驱除心中烦热。

四季常呼脾化餐——四季都要多发“呼”声,可以化餐食,消肚胀。

825

“在变动为哕”。哕就是脾病的声音,就是打嗝或呕吐。气忤逆曰“哕”,往上嗝逆也是“哕”。脾的功能在于“升清降浊”,身体能升清,则头脑清爽;

能降浊,则六腑清爽。不能升清,则口气重;不降,则腹胀。

826

“在窍为口,在味为甘”,脾主纳,口、唇之间的毛病全是脾病。中央“在味为甘”,甘味濡润四方。

“在志为思”,《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思,有邪正之分,正为输布有序,邪为黏滞懒惰。过度思虑,则伤脾。

827

《黄帝内经》最朴实的态度,是对肉身及人性的尊重。她不要求人绝欲,也不要求人禁欲,而是让人学会降低欲望,就像五脏六腑那样各安其位。

828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伤脾,怒胜思”。怒胜思,就是木克土。

“湿伤肉,风胜湿”。湿伤肉,指脾运化无力,气血黏滞则生湿滞,湿,则暗耗肾精。风胜湿,就是木克土,指真阳缓缓生发则能健脾利湿。

“甘伤肉,酸胜甘”。甘主濡润,过甘则土滞,运化无力,则消耗元气。

木的生发,可以消除土郁,重新输布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