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导入

任何一位思想家要通过自己的著作向别人传播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有责任对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作出说明与论证,一般都要包含陈述观点和证明观点两个过程。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1)

道德经

陈述观点是阐明自己的立场或主张,让读者了解作者所持观点的具体内容。证明观点是说服读者信从作者观点的方法或步骤。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观念和主张,你有什么理由说你自己的观点最正确? 我为什么一定要信仰你的观点,并服从你的指导? 我相信,每一位作者就要面对读者的质疑,思想家只有以充分的证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将读者说服,才能实现传播自己思想的目标。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托名上古先贤,以此来显示书中立场和观点的重要与正确。比如,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作品《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托名黄帝、神农,《管子》一书托名于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等。

假借权威支持作品观点的习惯与儒家崇古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古代经学中迷信圣贤、迷信经典的奇怪传统。言论是否正确合理,不是就言论本身是否符合逻辑规律,在实践上是否有验来说明,而只是将它的作者神话一番,说一通不着边际的话语了事。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2)

老子像

比如,古人就将《易经》说成伏羲、文王作品,将《易传》说成孔子作品。因为伏羲是神,文王、孔子是圣人,所以他们的言论就一定无懈可击。我们就只能信仰而不能怀疑,直到今天这个心理还继续作崇,以至于还有很多人期望从短短五千文字中发掘出科学与哲学的新大陆。

另一部同样具有传奇色彩著作是《道德经》,经文难以理解,但神话老子却很容易。说什么老子活了五百岁,刚出生就像老头,还有出关,化胡,成仙等事迹。奇怪的是,相信的人还很多?

我们研究老子,就要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以还原老子经文本意为目标。不走神话作者和经文的老路,也不走神秘化其概念与原理的道路。在我们看来,老子不是神,而是一位古代的思想家,他以《道德经》经文为中介向我们介绍他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理解。

研究老子思想与研究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自然要提出以几个问题,作为我们研读《道德经》时主要考察的对象。

老子的观点是什么? 他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能否说服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信仰他的观点,服从他的教导?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3)

孔子问礼

二、老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老子第三十二章讲: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了解,道有治国平天下的功用,如果君王能得道并守道,就可以实现令天下宾服,从而得太平清静的目标。这样看来,道可真是一个好法宝。这么好的东西,一定人人都想得到,尤其那些想做君做王的。

可是,道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只有先知道它是什么,然后才会去想如何得到它。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说,有两件神兵利器,人称倚天剑、屠龙刀,谁能得到它们就可以号令天下。难道倚天剑和屠龙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你可能会说:“呵呵,怏别闹了!天下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某种东西,你只要将它拿在手中,就可以令所有人臣服的道理。” 这样看来,道不是物,而是理。得道意味着获悉了某个治国的道理,守道即是遵循这个道理治理国家。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4)

道德讲堂

老子又是如何进一步地解释这个道的呢?老子第三十七章这样讲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以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经文第五十七章中也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根据这些论述,我们应当认识到老子所讲的道其实是指无为。老子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最好的原则。统治者如果能守无为之道以治天下,就能够令天下宾服,从而实现大治的目标。那么,怎样的施治政策才是符合无为法则呢?或者无为政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经文第三章讲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5)

孔子

总结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所讲的无为就是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令见可欲等施治政策。目标是使老百姓无知无欲,即使有智者也不敢有所为,这就是为无为的具体内涵。老子讲只要做到为无为,就可以无不治了。

三、老子论证其观点的过程

老子阐明了他的观点,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最好的原则。假如你作为一个统治者,你听了这个观点后会作何感想呢?你会不会马上就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呢?

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游说那些君主们施行仁政,还真没有老子游说诸王施行无为政治的记载。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假想这么一次交流。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想,没有疑惑,立马照办的人一定不会有。

你自己心里可能会说:“你说为无为天下就能得大治,可如今我励精图治,片刻都不敢休息,饭吃不好,觉睡不香,都还没能把天下治理好。照你这么一说,我回去只要天天睡大觉,天下就自然而然的太平清静了。鬼才会信你呢!”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6)

曾仕强

你不信,其实我也不信。那么,老子的这些言论,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老子他本人又提供了哪些具体论据来支持他的观点呢?

1.第一层证据。老子讲,无为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法无为就是法天道。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老子独创了“道”这一特殊概念。他说,在可经验的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超验的实体,它无形无质,永恒不变,我们无法感知它,对我们的感知觉官能而言,它就是虚无空洞。

但是,这个虚无空洞并不是绝对的无物,它反而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支持着可经验的万事万物,是万事万物之所以为是的原因和根据。这样,这个实体终归还是有,只是以无为形式的有,用老子的原话说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7)

宇宙

老子将这个假设的实体命名为“道”,并宣称它真实存在。你看,道是万物之主,然而却不与万物争地位、争利益,反而以虚无空洞的形式卑微地存在着。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这就无为。

道是宇宙间最大最高的实在,它的德行就是最高的德行,老子称之为玄德。玄德就是无为。老子这时会说,你曲曲人主,能大的过道吗?道都以无为为德,你为何偏偏要有为呢?

法无为就是法道,法道也就是法天。顺应天道就能获得天的佑助,还用担万物不宾服吗?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8)

太极图

2.第二层证据,老子要讲清楚无为有怎样怎样的好处,有为有怎样怎样的坏处。两相对比,从而引导人们取法无为而舍弃有为。

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命题,分别是:有为有以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有以为”用来概括有为具有无尽的害处,“无为无不为”用来概括无为具有无限的好处。

经文第九章讲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这些都是有为的表现。有为的结果呢?分别是不如其已,不可长保,莫之能守,自遗其咎。这就是有为有以为。刀磨得太过锋利,刀体就会变薄,反而不耐用。金银财宝聚的多,但是藏不住,最终要被人抢了去,偷了去。这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证明有为的害处。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9)

磨刀

经文第二十四章中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脚踮的太高,人就会站立不稳。步伐迈得过大,反而不能走出下一步。企和跨就是有为的表现,不立、不行就是有为的结果。这也是有为有以为的事实证据。再比如,经文第七六章中又讲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再强大的军队也逃脱不了兵败灭亡的命运,再坚强的木棍也不免被折断的结局。强兵、强木是有为,灭和折是有为的结局。这同样是以事实的证据来支持有为有以为的观点。

论点论据都是充分的,谁又能说我国古代学说不讲逻辑呢?老子不仅提供了他的观点,同时以充分的证据证明他的观点。这就是逻辑和理性思考,这样与西方先哲的那些著作,哪里有本质的区别?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10)

战场

经文第七章中讲: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己私

圣人后其身,外其身,是无私无为的表现。以其无私能成己私,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圣人治民,没有私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反而更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与爱戴。他以无私成就了己私。这也就以事实证明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经文儿第二十二章中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无为。莫能与之争是无为的结果。越是不争,越是没有人能够与你相争。这也是无为无以为的事实证据。经文三十四章中,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事实证据。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11)

老子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还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还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必弊。大盈若充,其用不穷。等等。大家只要细心阅读经文,就不难有所感悟。

有为有以为,无为无不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导人们法无为弃有为。这是证据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也就是老子论明其观点的过程。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无为则天下治,有为则天下愈是昏乱难治。所以,老子主要无为才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法则。

四、结论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会不由的生成这样一种感觉:老子的观点其实还是蛮有道理的。如果你真的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那就说明老子通过推理论证,已经说服说服了你的理智,也就达到了向你传播他自己思想的目的。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12)

千人诵读《道德经》

传统学问由于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老子思想,所以才将它割裂为八十一章,以至于后世解读起来支裂破碎,什么讲自然之理,养生之理,治国之理,其实老子只是讲了治国之理,其它的内容都是为说明与论证其政治观点而服务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其道一以贯之。

【主要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