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是1963年上映的电影《红日》的插曲,该片讲述的是1947年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故事。从此,《谁不说俺家乡好》成为山东人赞美家乡的经典曲目。“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普天之下人之常情,这句话的“谁”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主要指外地人。外地人都说这地方好才是真的好,像外地人都说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比较可信,若只是本地人说,十有八九是自吹自擂,甚至是夜郎自大。当然如果本地人夸赞得巧妙、艺术、恰切,还客观,那无疑也会被认同并流传。

  一座城市,非一山一水一园林的景区、景点,其赞美语(仅指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诗句文句),五湖四海、自古至今为广大国人耳熟能详的并不多。窃以为,处于最高档的有两条:一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苏州和杭州(亦指代江南)的赞美语,最早见于宋元时代的文献。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一书记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元代女真族散曲作家奥敦周卿在咏赞西湖的《双调·蟾宫曲》里写道:“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二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于桂林做官时所赋诗句。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1)

  改革开放以来,为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其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城市都选用宣传语。就旅游宣传语而言,沿用改革开放以前的现成句子,往往就是赞美语,而新创的却不一定。近20年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城市旅游宣传语,是湖南省凤凰县2003年开始使用的新创的“为了您,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真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过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赞美,容易流于空泛,佳作百不一遇。以上皆是铺垫,下面转入正题。

  一个城市赞美语的多少,特别是传播空间的大小和传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地位。比如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写道:“齐为东方名郡。”这是主要从历史和地位而言,唐宋时济南曾称齐州。清代任弘远《明湖杂诗》(十首之一)有句:“济南景色异他郡。”这是从风貌而言。若只从旧时诗文中撷取赞美语,而不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创作,就山东的范围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应没有哪座城市能与济南相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济南之于山东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上述王辟之和任弘远两句,意义不够鲜明,少为世人知晓。济南的赞美语为世人津津乐道、有广泛影响的,我以为可举一个整数,称之为“济南十大赞美语”,合适与否,读者诸君尽可批判。10条如下:

#

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唐天宝四年(745年),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来到济南。他的前辈,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时任北海郡(治所在山东青州)太守的李邕正巧在济南,二人欢会,杜甫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杜甫说“海右此亭古”的依据,今天的我们已不可确知;杜甫说的“历下亭”是此亭的专名,还是“历下”仅为地名,意即“历下的亭”,也不可确知;杜甫欢宴的历下亭具体位置,同样不可确知。后人一般将“历下亭”的历史,由此上溯到其前300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的客亭。《水经注》言:趵突泉发源的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侧面湖,此水便为净池也。池上有客亭”。此处所说的“客亭”应非园林中仅供游赏的亭子,而是以提供食宿为主要功能。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2)

  第四句杜甫有注云:“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处士”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名士”在唐代及之前既指名望高而不去做官的人,也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由杜甫加注特意点名蹇处士,可知此句并非称扬“济南自古名人多”,而是夸赞蹇处士等这些没有做官而有才德的土著读书人,也可理解为出于礼貌和感谢,类似“久闻大名,不胜仰慕”的客气话。假若席上没有蹇处士,杜甫作诗极有可能不会写“济南名士多”,第四句加注也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翁方纲在大明湖上赋诗《同诸友小沧浪作》,其中写道:“岂必蹇处士,始题海右亭。”意思是今日席上虽然没有当年的蹇处士,我们也可以像杜甫那样题写历下亭的诗。可见翁方纲也认为杜甫赞言“济南名士多”,很大程度上是由蹇处士而触发的。

  这两句诗,在今人的理解中,前一句以点带面,说明济南历史悠久,在齐鲁之邦占有显赫位置;后一句以“名士”泛指各界知名人士,这也是后世对“名士”词义的泛化,用以夸赞济南自古至今名士辈出,名士云集,乃人文渊薮。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有力衬托。仅此两句诗,济南就应该为杜甫塑像,最好在大明湖历下亭旁,最好是与李北海、蹇处士饮酒赋诗的群雕,而蹇处士便是济南名士的代表。

  为纪念创作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的王正功,桂林市政府1999年在桂林中心广场立碑,刻录其“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诗,2002年在“两江四湖”景区为之建立铜像。杜甫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何等地位,在济南竟没有得到如王正功在桂林般的对待。为杜甫遗憾,还是为济南遗憾?

  杜甫这一诗句得以在济南深入人心,被外地游客广泛知晓,不能不提何绍基的功劳。何绍基,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影响深远的清代大书法家。清咸丰九年(1859年),山东盐运使陈景亮重修历下亭,时何绍基在济南主讲泺源书院,书写此联置于历下亭,由那时到今天,吸引海内外多少游人访客观瞻。名亭、名诗、名书,相互辉映,美誉叠加。

#

二、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文学家曾巩是江西南丰人,宋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来到济南做齐州知州,当时官府没有接待来客的馆舍,于是曾巩便在趵突泉附近,利用拆除官府废屋所得物料,建造了历山堂和泺源堂,并作《齐州二堂记》。记中写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

  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始自东晋。济南泉水成为文人普遍的审美对象,则发端于北宋。北宋之前,济南和来济南的文人,包括多首诗写到济南山水的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皆没有关于济南泉水的诗文传世。到了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3)

  唐时魏炎写济南舜井(两眼井,相距不远)的诗,今可视作舜泉诗,而井彼时只认作虞舜遗迹,并非天然流泉。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最早的专门描写济南泉水的诗文,即出现于北宋,且是成批量的,其中诗词的作者还都是在历史上有名气的文学家,像欧阳修、赵忭、祖无择、曾巩、苏辙、孔平仲、晁端礼、晁补之。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济南最早的一批泉名趵突泉、舜泉、金线泉、珍珠泉、洗钵泉、孝感泉、玉环泉,以及趵突泉的异名槛泉、爆流泉,也见于北宋时期的著作《太平寰宇记》《倦游杂录》《渑水燕谈录》《墨庄漫录》和上述北宋名家的诗文。这时期,居住在济南(古历城)的宋代著名学者,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著有《历下水记》,《墨庄漫录》称其“记述甚详,文体有法”,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应是北宋人的审美共识。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苏辙写于济南的《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诗句“应念兹园好,流泉海内无”,即是与曾巩类似的说法。

#

三、济南潇洒似江南。

  这句诗出自北宋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于元丰元年(1078年)所作《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一诗。“世弼”是黄庭坚妹夫王纯亮的字,“伯氏”指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六舅祠部”指黄庭坚的舅父,齐州知州李常,官阶为尚书祠部员外郎。黄大临当时来到济南探望舅父,所以这句诗的上句是“伯氏清修似舅氏”。

  作诗时黄庭坚在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任教授,后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到德州德平镇(位于今山东临邑北部)任监镇官,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离开德平,应召进汴京任秘书省校书郎。德平距济南仅二百里之遥,遗憾的是,历史上并没有黄庭坚来过济南城的记载,他对济南风景的认知主要来自亲人寄自济南的书信和诗作。这从他的诗题便可看出,如《伯氏到济南寄诗颇言太守居有湖山之胜同韵和》,“太守居”即知州的居所;《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李六弟”是李常的侄子李德叟。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4)

  《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共34句,其中写道:“济南似江南,旧见今不疑。洗心欲成游,王事相夺移。”意思是“以前就听说过济南似江南,如今在济南的亲人给我证实。一心想去游赏,无奈官身不由己”。熙宁八年(1075年),时任齐州掌书记的著名文学家苏辙,在《舜泉诗并叙》也曾写道:“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东方”,指齐鲁之地。由此可知,在黄庭坚之前,“济南似江南”即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一致看法。

  自黄庭坚之后,“济南潇洒似江南”便成了世人特别是济南人的口实,甚至夸赞济南胜过江南。如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济南人张养浩《登历下亭》诗句:“风烟谁道江南好,人物都传海右高。”

  明代诗人、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人王象春竹枝词《明湖莲》注文:“北地风景似江南者,自齐城之外并无二地,故吴侬客此甚多。”“吴侬”指吴地(今苏州一带)人,此指江南人。

  清代著名诗人、济南人王苹《客有询济南风景者示以四绝句》之第一首诗句:“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可怜”,义同“可惜”。

  晚清名臣,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的安徽人周馥《过济南》诗句:“山色回环水蔚蓝,济南风景似江南。”

  民国初年江苏吴江(今苏州)人,曾任吴江县视学的周公才游大明湖后所赋诗句:“济南究比江南好,潇洒名湖入画图。”

  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正文以及所附自评里,甚至分别写道:济南府“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黄山谷诗云:‘济南潇洒似江南。’据此看来,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5)

  这句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之势风行济南,或简缩成“潇洒济南”。1986年开始编撰,时任济南市委书记姜春云作序,济南有史以来第一套介绍济南文化、风物的读本,就叫《潇洒济南丛书》。当时以“潇洒济南”为名的电影、电视片、画作、诗作、文章、画册、画展、歌曲,比比皆是。

  用“潇洒”形容济南的风景,黄庭坚之前即有其例。如北宋齐州通判祖无择在济南所作《张寺丞鸣玉亭书事》诗中写道:“为怜潇洒近城闉,来往何曾问主人。”“城闉”即城门,泛指城郭。黄庭坚之后就更多了,比如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晚游历下亭》诗写道:“北地由来重烟水,倒涵城郭真潇洒。”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黄炎培于1914年九十月间两度游济南,他在第二年出版的《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写道:“大明湖上游艭三五,楼阁撑云,长堤覆柳,觉江南无此潇洒也。”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934年所作《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写道:“第二日照例的去游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等名胜。自然是以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黑虎泉(现在新设了游泳池了)一带,风景最为潇洒。”

  如今济南人不常说“潇洒济南”了,我觉得挺遗憾,“潇洒”多么美好、令人浮想联翩的字眼,放眼全国,哪个城市曾冠以“潇洒”?我们应该像反复使用“泉城”一词一样,让“潇洒”成为济南的专属城市形容词,为四海宾朋铭记,也激励我们永远保持城市的潇洒风度。

  还有一事可记。1985年初,著名学者徐北文在济南市文联主办的《当代小说》第13期(《诗与散文》增刊),发表散文《诗情画意大明湖》,其中写道:“您会联想到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山谷的‘济南潇洒似江南’的名句,的确道出济南的‘北人南相’的面貌特征。”此后“北人南相”,作为“济南潇洒似江南”的注脚,也常被济南人提及。

#

四、有心长作济南人。

  金元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元好问,金明昌五年(1194年)5岁时曾随父亲到过济南,“然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济南行记》语)

  金代灭亡的第二年,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七月,他终于再次游历济南,前后长达20天。他在《济南杂诗十首》(之一)写道:“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来处是前生。”身为前朝官员,经历了鼎革之际家破国亡的种种磨难,再次来到儿时记忆中的美丽城市,既有恍若隔世之感,又有莫名的亲切之情。济南佳胜湖山的陶醉、美好往事的回忆、劫后思安的渴望、呼朋携友的欢愉,在这四重加持下,元好问《济南杂诗十首》(之十)写道:“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事实上,元好问此次所见是经过金亡之前20年的战乱而满目疮痍的济南,他在《济南行记》中说:“大概承平时,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丧乱二十年,惟有荆榛瓦砾而已。”“虽高甍画栋,无复其旧,而天巧具在,不待外饰而后奇也。”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6)

  他还在《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一诗中赞道:“承平十万户,他州隔仙凡。”意即与其他州郡相比,和平时期济南的十万户人家,那就是居住在仙界。

  此次济南之旅元好问共写15首纪游诗,咏赞了舜泉、爆流泉(趵突泉)、金线泉、灵泉庵、大明湖、历下亭、泺源桥、华山、鹊山、匡山、绣江等景致,还写了长篇游记《济南行记》,内容丰富详实,今天看来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元好问在济南时,进士解飞卿陪同十几天,元好问为其画作赋诗《题解飞卿山水卷》:“平生鱼鸟最相亲,梦寐烟霞卜四邻。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卜四邻”,意为选择邻居,也就是挑拣居住地。因“有心长作济南人”与“几时真作卷中人”,句式与用字有相同之处,要表现的情感又完全一样,以致多有今人把这两首诗的诗句记混了,在文章里或错搭成“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或误写成“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济南人”。

  您想,一个经多见广的大文豪都如此叹羡济南山水而梦想移居,作为一个济南人该是多么幸运和得意!五、济南山水天下无。

  元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方志编纂家于钦所著《齐乘》,是现存最早的山东地方总志。该书卷一“历山”条写道:“历山南属泰山,东连琅邪,崇冈叠嶂,脊脉不断。钦尝有诗云:‘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东走海,鹊华落星青照湖。’此济南山势也。”

  于钦是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出身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期居住于文化昌盛的平江路即今苏州一带,少力学,有才名,经集贤大学士郭贯等人举荐,30岁后开始在地方和京城做官,曾在济南任山东廉访司照磨(管理宗卷、仓房的属吏)约三年。其学养深厚,对济南山水十分熟悉,更有作为地理学家的广见博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齐乘》“叙述简赅而淹贯,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

赞扬济南人的话(济南的十大赞美语)(7)

  世人都明白,“济南山水天下无”只是也只能是一句诗,是对济南山水之秀美的极致赞语,表达了对济南山水的情有独钟。当然,济南山水是当得起这句赞语或称评语的,其后的文士诗家也常常这么说。

  如清初文坛领袖、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人王士禛,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北京作绝句:“济南山水天下无,剩水残山还自殊。仕宦几人为令仆,十年冷落鹊山湖。”“剩水残山”在这里并非一般所指残破的山河,而是指作者曾经所见所闻的部分景物,典出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自殊”,自是非同寻常。“令仆”,尚书令与仆射的合称,指高官。

  清代济南著名诗人王苹,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客居北京时,在《长安春日遣怀六首》(之六)的前八句写道:“济南似江南,山水天下无。两语胜概传,怀哉好家居。鹊华刺青天,泺河绿模糊。垂杨二十里,夭桃一万株。”诗中的“两语”即指黄庭坚的“济南潇洒似江南”和于钦的“济南山水天下无”,由此也可窥斑知豹,这两句诗在清代已是人们常常说及的济南赞美语了。

  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山东诸城人王文骧作《济南竹枝词》:“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杨多处是明湖。”王文骧在第一句后注有“渔洋句”三字。其作诗时误以为“济南山水天下无”是王士禛(号渔洋山人)的诗句,这也倒说明此句经大诗人王士禛引用,更广为人知,《齐乘》毕竟是志书,读过的人少。(未完待续)(周长风)

编辑:张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