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骨的经络 整劲的中心枢纽(1)

澴圆太极功法

第二部分 认识太极拳

第三章 捋一捋拳法中的几个问题

第七节 “整劲”的中心枢纽——背、脊、腹、腰、胯

拳谚有“教人十拳,不教一胯”的这个说法,用来说明讲胯在拳法于技击上的重要性,腰、胯在太极拳中尤其重要。“腰为纛、腰为驱使”“主宰与腰”,都是在强调它的重要性。只是过去大都是把胯和腰部一起称为腰,不过在运动时腰胯也是一起联动的。

胯是人体的中节,要提高腰部的灵活性,必须牵拉伸展胯与大腿、胯与腰脊各部位的骨缝,撑、拉、牵、肌筋,加强这整个部位组织结构的弹性,这样一来中部枢纽才会更加灵活。

开胯:两脚分开,两脚掌外分成外八字形。盆骨与大腿部交接处内收。

开后裆:两脚分开,两脚尖内扣成内八字形。身体尽量后坐,膝盖与脚尖平行,盆骨外翻。

松胯:双胯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将体重沉到脚上。

转胯:在运动中,前脚胯关节肌肉韧带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 可用于进步或退步时中间过渡动作,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

旋胯:虚脚的胯关节肌肉韧带沿尾闾方向由下转上,用于横向行步中过渡时的提脚和收脚动作。

塌胯:弓步时后脚膝关节微曲,体重、尾闾借虚跪,将脚下内劲前催至前脚趾尖,用于翻身或转身。

送胯:实腿前弓成实时将胯部向前送出,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出。

抽胯:胯部用意向前送去,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也用于身体的上引。

胯骨的经络 整劲的中心枢纽(2)

这么多的胯部运动方法,目的是把胯部的整个部分柔化整合,让它灵活富有弹性。成人的骨骼、胯骨、盆骨间、构合缝隙的软骨连成一片,这一块地方是人体活动的中心枢纽,盘活了这个地方,作用效果明显,因为无论做什么运动,都要有一个好的基础,舞蹈、体操、球类、哪项运动都需要一个柔活的腰胯。

让腰和臀“分家”。这话是在太极传承中常常提及。目的是要让腰活起来,和现在的市场经济一样,得给他一点自由,得给它一点空间,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束缚骨骼的筋拉长些,盘柔软一些,把连接骨缝间隙的软骨弹性整大一些,好一些,把腰脊拉开了,臀部也就活了。要让这个地方活起来,就需要整合尾椎两侧和髋骨结合处,牵拉盆骨与大腿连接的这个地方,把它们给拉开了,让两臀翻转自如。练习松胯、合胯等等这些胯部运动目的,就是为了让骨缝间的软骨富有弹性,包裹的筋拉长盘柔和,这样胯、腰各部位的活动范围一大,就灵活了起来。太极拳要求“腰如蛇行”,除举重运动外,几乎没有那项运动不强调腰活的,就连过去铁匠铺打铁的师傅都十分讲究腰、胯的协调作用。

武林中有句谚语叫做“练武不练腰,终生艺不高”。太极拳关于腰的行话就太多了:“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

对太极拳行拳走架而言,“打拳不用手”一切动作都离不开腰的带动,即便是脚起的内劲也要通过腰胯这个中枢顺利、不消耗把它输送出去的。这就要求腰部务必松柔灵活。腰为全身上下的中心枢纽,腰不松,和其它各部位就会不合拍、不协调,更谈不上周身一体了。要做到腰部的松柔、灵活,需要在太极拳本身找方法,也可引用一些其它项目活腰的方法,思想要开放些,其它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用呢?太极拳形成的明朝、清朝时期还闭关锁国呢,现在也不是与世界接轨了么?比喻在刚开始活动的时候下个腰,抖个腰什么的,也挺好的。

太极拳针对腰部训练的方法也很多,分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主要练习无极桩,动态的方法就太多了。澴圆太极功法有很多针对性的动作,利用身体协同作用的“势”进行牵压,效果那是杠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