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1)

摘要:旧事情,新玩法。

成立于 2018 年 2 月的「京东城市」顺利度过一周年,由郑宇领导的京东城市团队已经由 20 多人增加到 200 多人。

在 3 月 21 日举行的京东城市 iCity 智能城市大会上,这位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京东城市总裁表示,今后一年将继续在「智能城市」发力,推出「城市操作系统」,并推进在五大主要城市场景中落地。这个被京东视为仅次于「智能供应链」的一级战略业务正在走向深水区。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2)

(郑宇 图|京东)

追根溯源,智能城市其实脱胎于「智慧星球」,后者由 IBM 在 2008 年提出,后于 2010 年更新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希望将 IT、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装备到医院、电网、铁路等传统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使得人类以更加精细、动态的方式和生活。

而在中国,「智慧城市」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12 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研究中国特色智能城市建设的路径。时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的项目负责人潘云鹤认为,「智能城市」的概念用以描绘我国城市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更为合适。

「智能城市」的概念后来为京东所继承。在郑宇看来,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城市则是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

概念虽有差异,但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智能」城市的拥趸。2008 年,IBM 提出「智慧星球」概念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公开对其表示赞赏,随后在美欧多地都有智慧城市落地。在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更成为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先进」的指标之一。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大热,不止是提出者 IBM,包括华为、阿里、腾讯京东在内的科技公司对「智慧城市」充满兴趣。

不过,为什么科技公司会对和主业无关的「智能城市」感兴趣?在这样一个 toG 业务中,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又在哪?

百亿到万亿,「智能城市」的商业大猜想

据 2013 年一份公开资料显示,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当时的提法仍是「智慧城市」),估计投资超过 2 万亿元。而根据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签订的《「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的后 3 年内,提供不低于 800 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一项 toG 的生意,科技公司和政府对智能城市的热情一样高昂,不过关注点却更加市场化。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3)

(「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受欢迎 图|视觉中国)

在郑宇看来,如果单纯把智能城市当作一个帮政府解决问题的业务来做,价值有限,「最多是个百亿级」的生意。商业公司看中的是「智能城市」作为数据流量和增长的入口和基础设施地位那部分。据郑宇预估,这完全可能是一个万亿级别的生意。

但当智能城市变成一门 ToG 生意,如何进行商业化落地仍然是一大挑战。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要建成一个真正可用的生态智能城市并不简单;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政府对「智能城市」的需求优先排序并不相同,在一些发达城市中,「环境」是考量城市好坏的重要指标,但对另一些城市来说,辖区内企业的「生存状况」监测更为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商业公司比政府想的或许更直接。从商业变现上,作为「反哺政府」建设智能城市的一部分,京东城市选择从典型场景入手,边建设边商业化。据郑宇介绍,今年他们会重点推 5 大解决方案,将这些方案当作可复制落地的标准方案样本,其中包括:

比如,京东在和宿迁合作的城市 app 中,不光有住房公积金查询、违章停车查询、缴纳罚款等一系列政务服务,还会有生活便民服务、快递服务、外卖服务等等。这样既可以迅速打开「智能城市」场景和获取数据,也为扮演「中间平台」的京东提供了流量入口,其中广告和金融服务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4)

(火电厂智能化示意图 图|京东)

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国有企业也被京东划在「智能城市」业务范畴。比如京东和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火电厂成功联合研发一套火电节能智能系统,可以把锅炉的发电效率提高 0.5%。据郑宇介绍,虽然只有 0.5%,但如果普及到中国的两千多家发电厂的话,每年能节约将近 70 亿的燃媒消耗和污染治理费用。据郑宇透露,未来一年,京东将在全国 20 多个城市中推广这一解决方案。

为什么智能城市需要一套「操作系统」?

从定义上来看,「智慧城市」是利用城市中已有的数据和传感器新搜集城市管理和运行中需要的数据,为城市政务服务、生态管理,给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提供智能服务。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交通拥堵状况预测、智慧园区都属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在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愿意为「智慧城市」买单。建设「智慧城市」不止是民生工程,更是促进当地投资,就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契机。官方数据显示,到 2012 年年底,中国已经有超过 230 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而截至 2017 年底,中国超过 500 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不过,虽然听上去很美,但政府买单,科技企业建设的「智慧城市」推进过程却困难重重。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5)

(松岛新城 图|视觉中国)

韩国的松岛新城曾因其「智慧城市」的设计一度占据媒体热门版面。在设想中,松岛新城中「社区、医院、公司和政府机构将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数字技术深入住户房屋、街道和办公大楼,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城市支端末节连为一体。只需一张智能卡,居民就能轻松完成付款,查询医疗记录和开门等等一系列琐事」是智慧城市中的「样板工程」。

但事实上,落地与想象大有出入。2002 年开建的韩国的松岛新城直到现在未能完成一期工程。后续开发也陷入停滞,近两年甚至被人称作「鬼城」。表面上来看,松岛新城是因为陷入资金困境,导致后续投入无法跟进导致「烂尾」。但实际上,过高的定位和缺少系统的智能设计和规划才是导致其困境的重要原因。

就像介于电脑硬件和具体应用之间,还需要一个 windows 系统一样。在郑宇看来,介于「底层信息搜集和数据存储应用」和「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应用」之间,还需要一套操作系统。

在郑宇看来,智能城市本质上是要把「数据变成知识」。但如何把数据变成知识,并让知识为人所用,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操作系统」才能确保智能城市的生态健康。做「城市操作系统」也被郑宇当作京东城市的战略任务。在他的设想中,这套操作系统不仅能从政府部门和城市日常运行中获取「数据」,保证上下游生态的健康,还能让这些数据安全转化成可用于开发产品的知识。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6)

(京东城市规划的智能小镇 图|京东)

实际上,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一直是智能城市的一大痛疾。政府作为公民重要的信息中枢,拥有近乎最全面最准确的数据,但这同时也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不仅是对外,内部数据互相流动也有着重重关隘,「因为信息安全原因,不能直接物理汇聚在一个机房里面」。

在郑宇看来,如果有一套「城市操作系统」,则可以通过数字网关技术去联通,进行跨域学习,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打乱成为看不出来源,但能直接使用的数据知识。

另外,利用一套操作系统,还可以避免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当「操作系统」的标准确定后,无论是底层起支撑作用的云计算提供商,还是上层 SaaS 应用提供商,都能获得确定的方向。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旨在做「智能城市」领域操作系统的厂商都必须保持接口开放,标准统一。对此郑宇也特别强调,京东城市操作系统对任何云都是兼容的。

京东产业智能化趋势(京东做智能城市)(7)

(京东为某地方政府设计的企业风险预测系统 图|京东)

从产品层面来看,郑宇认为利用智能城市操作系统,还可以获得「大量能够解决城市问题的算法模块,特别是针对于时空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块」。

城市中的问题需要很多实时更新的数据来解决,比如空气质量,企业经营状况,交通状况预测都是难以通过单维或静态的时空数据来预测的。这些数据的搜集往往来源复杂且不易得,但如果经过模块化「操作系统」中的时空大数据收集系统,可以将建筑物,车的轨迹、人的轨迹、手机的信号、气象、环境这些数据综合挖掘成为时空大数据进行个性化使用。

智能城市什么时候真正到达,或许就取决于一套标准统一的系统标准什么时候建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京东

责任编辑 卧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