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边的战斗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章邯在定陶打破楚军,杀了项梁之后,乘胜回师渡河击赵,命王离、涉间兵围巨鹿城,章邯自领兵护粮道。这就是巨鹿之围。

当此情境,秦国作为各路反叛诸侯共同的敌人,哪怕做做姿态,也要发兵救援。刚刚抢回兵权的楚怀王,也是同样的心态。

于是命宋义为上将军,节制诸将发兵救赵。当然,是名义上的救赵。实际上则是为了清算项家,真正掌控楚地势力。关于这场夺权斗争,上篇文章有了详细讲述。结果并未如怀王所愿,反而为项羽送上一把威震楚国的刀。这场闹剧的结局则是这样的:

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总之,项羽一手掌握了楚国的军权,楚怀王捏着鼻子认了。

诸侯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场起自南方的暴风雨很快就会肆虐到他们自己的头上: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仅仅是知道有这么回事,都觉得项羽这小子够坏,够狠。没办法,格局决定眼界,这群反叛诸侯,还真没几个有格局的,包括楚怀王和宋义,眼前都是自己的利益。

他们根本就没将巨鹿之围看成是争霸天下的重要机遇,只是想凑在一起,看看能不能混水摸鱼。也许心里面可盼着章邯灭了赵,还能少一个分赃的。这种心态,从宋义当初反驳项羽的话里就可以看出: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这不正是和稀泥的想法吗?且不说秦赵之间的力量对比,光从围城战来看,就不会出现秦战胜会士兵疲惫。从章邯的战法来看,人家根本是打算以逸待劳,围而不打,章邯亲自护粮,耗也把赵军耗死了。

章邯不愧为名将,人家早就将反叛军的心理摸透了,这就是群和稀泥的乌合之众。所以这就是人家敢不紧不慢地打围城战、消耗战的底气。

说到底,诸侯的心态还是战国心态,根本就没打算争霸,只是想复国而已。可是,在秦灭六国之后,天下大势早就变了。只有争霸一统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项羽乌江边的战斗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所幸,天下有项羽。项羽志在灭秦,要灭秦,就要入关中,要入关中,就要掌控诸侯。至少相比于各自为战的诸侯,项羽的格局就要大得多。当时诸侯的状态则是这样的: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侯莫利先入关。

这个“利”字,可谓入木三分。诸侯皆逐利,只有项羽一心灭秦。他这是为了报仇吗?也许。但是他手下还有范增。我相信,范增之所以获取亚父地位,必是在项羽争霸途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或许,在跟随宋义行军途中,乃至发兵前夕,范增就与项羽定下了逐鹿天下的大计划——夺兵权,破秦兵,霸诸侯。

只要破了秦军,就向诸侯显示了肌肉。只要掌控了诸侯,就可以鼓行而西,破关灭秦。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可以说,项羽压根就没觉得诸侯兵能派上用场。他将巨鹿之战当成了自己的个人秀,要不然就不会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了。结果证明,不对诸侯抱以希望是最正确不过的事了。

项羽率必死之卒,围军一路,集中全部力量,各个击破。这场战役,从楚兵断了秦军粮道开始,就结束了。粮道一段,章邯围而不打的消耗战略就失败了。最终虏王离,灭涉间,章邯痛失两员大将,退守棘原。

项羽乌江边的战斗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3)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围在楚兵动天的呼声中结束了,项羽踏着秦军的尸骨,在如河的血流中登上了权力之巅。

项羽敢赌敢拼的魄力和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固然是巨鹿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而他比诸侯更为远大的格局则是登上其霸主之位的真正原因。如果诸侯们真有灭秦决心,同仇敌忾,恐怕在项羽领军抵达之前,巨鹿之围就解了,毕竟宋义着实拖延了不少时间。

只能叹一句,天下少英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