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不辨菽麦”来形容一个人的呆头呆脑,今天类似的笑话也不少,初来乍到的城市朋友把麦田当做韭菜地,胡萝卜樱子看成香菜有情可原,毕竟接触的少就拿我这个村里人,对黍子和小米就搞不清楚,那天媳妇让我买点小米,熬成米粥,媳妇一喝乐了,黍子米,真粘糊,又放了把白糖,美美的喝了一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二人转包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二人转包子(粘豆包二人转)

二人转包子

古人有“不辨菽麦”来形容一个人的呆头呆脑,今天类似的笑话也不少,初来乍到的城市朋友把麦田当做韭菜地,胡萝卜樱子看成香菜有情可原,毕竟接触的少。就拿我这个村里人,对黍子和小米就搞不清楚,那天媳妇让我买点小米,熬成米粥,媳妇一喝乐了,黍子米,真粘糊,又放了把白糖,美美的喝了一碗。

原来是蒸年糕的黍子,难怪,看着这袋比那袋大且黄,卖五块,那袋卖三块,以为是品质好呢。

好多年不种黍子了,地里都是玉米小麦轮作,这两年家庭农场时兴,谷子种的才多起来,黍子还是少,我们这块几乎绝迹,小时候,零碎地多,种点儿黍子,一是为了蒸年糕,二是用黍子秸抛笤术,扫炕,柔软好使。

黍,又称黄米,糜子,糯性如江米,可以酿酒,作糕,蒸饭。中国北方独有的品种,诗经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之句,可见年代之久远。和谷子一样耐旱耐贫瘠,现在张家口大同一带多有种植。

黍子去皮磨成面粉即可成蒸糕。叫黄糕或素糕,它色泽金黄软柔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做法简便吃时快捷,是当地最普遍最爱吃的家常便饭。民间谚语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意思是说,吃完一顿莜面饭后可走三十里路,而吃完一顿黃米糕后可以走四十里路,吃完一顿荞面后仅走十里路就已饿的走不动了。可见黃米糕的耐饥饿能力。但是,胃动力不足的要少吃 ,太黏,不好消化。

东北的粘豆包也是黄米做的 ,过了腊八就是年,黄米泡了磨面,和面反复揣按弄匀放在热炕头一宿发酵,红小豆烀好制豆沙馅儿,嫌白糖不甜的,放点儿糖精,(那时不知糖精有害)左邻右舍,七姑八婶。你帮我,我帮她,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蒸好后放到外面冻透,再装到缸里储存。

二人转唱道:“皮儿黄啊,馅儿红,攥得紧哪,团得轻。有皮馅不散,有馅味才浓。灶台炉火旺,锅上热气腾。包一个圆圆金色的梦,蒸出个家和万事兴———我的馅又甜又面又起沙口感贼拉好,我的皮又黄又亮又筋道那是真扛嚼啊。”

冻豆包据说是关东十八怪之一。没冻过的粘豆包在东北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粘豆包,冻实了的粘豆包再热一遍,吃起来才更加筋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用黄米饭和炖鸡肉招待他,吃的舒服痛快出口成章。而民间黄糕炖肉是黍食的最好体现,一锅黄糕,一锅炖肉,金灿灿的黄糕静静地躺在碗里,大块大块的酱红色的肉和油花闪烁的汤汁热情似火,咸咸的和着香菜与葱花的馨香招惹的舌尖哗的一下,流哈喇子了。

吃罢,吃饱了真不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