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在北京流传一部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八十回, 后来经过辗转相抄,形成了众多的抄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抄本有十儿种之多,主要者为“已卵冬月定本”(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简称已卯本)、“庚辰秋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简称庚辰本)、 “甲戌抄阅再评”(康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甲戌本)。 乾隆五十四年已酉(1789) 舒元炜序的“脂舒本”或“已酉本”。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以(红楼梦》 作为书名而不称石头记》,大约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梦觉主人序末暑“甲辰岁菊月中浣”,故称“甲辰本”。清代蒙古王府所藏八十回脂评本,但后又配录了续书四十回,简称“蒙府本”或“脂蒙本”。1912年, 上海有正书局石印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简称“有正本”。因首有乾隆戚蓼生写的序,故又称“戚本”或“脂戚本”。

红楼梦木石前盟概述(红楼梦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来源)(1)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脂评本也流往国外,现藏俄罗斯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即是一例,简称“列藏本”。八十回与早期脂本相同,但眉批、侧批与诸脂本有别。乾隆五十六年(1791), 程伟元、高鸭重新整理(红楼梦》, 由萃文书屋活字刊出百二十回本,人称程甲本。前八十回同脂本文字有不同,后四十回为高鹦补写,非出自原作者手笔。乾隆五十七年(1792), 程伟元、高鹗在第一次印本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增刷改移,学界称程乙本,此后,出版家便以百二十回为蓝本,推出多种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较著名的如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张新之《姚复轩评石头记》、 姚燮《增评补图石头记》等等。

这样看来,(红楼梦》 版本有两个系统,一为带有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抄本。这些本子是经过脂观斋等人不同时期评阅的本子,而且经过辗转传抄,彼此之间正文和评语的文字都有些差异。另一个系统是百二十回没有脂砚裔评语,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删补的本子。这两个系统的本质孰优孰劣,仍是红学界争论的话题。但当今普遍印行的是百二十回本

红楼梦木石前盟概述(红楼梦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来源)(2)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据几代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 的作者是曹雪芹。他的祖上原是汉人,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一直居于“包衣”奴才的地位,但跟随主子征战南北,立有战功,特别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开始,经祖父曹寅到伯父曹颐,父亲曹颓,几代继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官职。

雍正上台后,为巩固既得势力,即打击自己的政敌,曹家也在其内。雍正五年(1727), 雍正以曹频亏空没有补上以及其他原因将其革职抄家。这次抄家还没有落到困苦的境地,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北京还保留少数财产,于是举家由南方迁往北京,勉强维持着小康生活。乾隆继位后,对雍正的某些政策有所改变,曹家似乎解除了政治犯的罪名。可是乾隆四年(1739),宫廷内的斗争又祸及曹家,家境日益败落,大约在乾隆十几年前后,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贫居在北京西郊一带,靠卖画和朋友们接济度日。就是在这艰苦岁月里,他呕心沥血进行着不朽巨著(红楼梦》 的创作。可惜由于过分伤痛幼子的早逝,加之生活贫困,曹雪芹未满五旬即去世了,时间大约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 一说二十九年(1764)。

从表层上看,曹雪芹虽然没有像(《水浒传》 那样描写市民或农民的起义斗争,但他却通过对被称为封建社会基石的阶级一贵 族地主阶级的描写,把隐藏在物质装饰和道德礼法背后的腐朽本质,他们的丑恶生活以及意识形态,从里到外揭了一个透,而且客观上证明了这个阶级不配有好的命运。

但是,“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传情人色”,惨痛的生活经历,使他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面临着重重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表现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可这仅是第一自然的价值系统。曹雪芹绝不只是揭示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悲悼各色人等的悲剧命运,从而预示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走向衰败的命运,或是提出后继无人的问题。这统统是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且是从政治观点和实用理性主义角度出发,未必是曹雪芹的原旨。超越价值的第一自然,苦苦探求第二自然潜藏的本质一一人生爱、 欲、悲、欢、散、毁、败、老、死的内在原因,及其主宰万物变易的原动力,探索人的青春生命的真正价值,我以为这可能是《红楼梦》作者的本意。

红楼梦木石前盟概述(红楼梦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来源)(3)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魂魂

倘若我们对(红楼梦》的意旨理解得不错,那么,曹雪芹感到最痛苦的,002或者在小说里着重说明的,是对人的青春和人生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规究上。既然“好便是好了”,“好了便是好”, 何以能由“好”转化到“了”。为什么“了”便是“好”呢?曹雪芹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出贾府由盛而衰的原因,较多是从文化意识层面感悟到所属阶层和生存社会的腐败无能,而其判断又浸透着老庄的悲剧意识。

也因此,跟随着“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婚姻路线的选择,宝黛叙的感情到葛,小说也间时按照庄禅精神来塑造主人公贾宝玉一-个迫求理想世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曹雷芹赋子了贾宝玉以特殊身份。 细思第一回和以后各部分的描写,贾宝玉的前身应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是警幻仙子给石头起的名字,那么石头便是宝玉了。这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有意安排石头转变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神琪传者转世为贾宝玉这个神话的含意,就是假玉真石的“神瑛”和灵性已通的顽石取得本质上的一致,也就是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合二为一。由此我们可以设想, 这块顽石在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幻形入世之后,仍然是“无才可去补苍天”。

红楼梦木石前盟概述(红楼梦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来源)(4)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用我们的话说,这块顽石虽然生存于封建社会的母体,既不为他所属阶级所用,也无力,甚或也不会去挽救封建末世必然颓败的命运。所以贾宝玉的人格不属于偶家的“归仁养德”,道家的“顺天从性”之类,又不是大凶大恶之流。照贾政的封建正统观点看,贾宝玉是地主阶级中的“祸胎”、“孽障”。 按照王熙凤的语言说宝玉“不是我们的里头的货”。

看透了贾家主子爷们腐败的尤三姐,却爱慕贾宝玉“不大合外人式”的性格和作风。狡猾而有点趋炎附势的兴儿,则从一个奴隶的角度,认为贾宝玉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男子”。总之,像贾宝玉这类典型人物,他既有封建地主阶级公子哥儿的习气,又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上,如“仕途经济”、“读书应举” 的道路,“文死谏”、 “武死战”的最高道德,都予以否定,同传统的价值观念抵触,不符合主流社会的要求。他在追求一种真性世界和人格理想,这如同明代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至情,三袁的性灵论,无疑是人格定势的悖论,对禁锢人性的反叛,人性全面复归的期冀和追求,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也因此才敢于冒犯贾政的威严,反对破坏天然本色,主张顺其自然本性,包括对未出嫁的“女孩儿”的崇拜,实际是对青春、生命、纯真的赤子之心的肯定与追求。

不过贾宝玉追求的自由人格,或人格理想,只是心中幻想的、有限度的自由,而不是健全的灵与肉的自由。他渴求个性的复归,又必须接受封建伦理的规范。这两重心理,即一方面表现为真的我为社会所四禁,真性处子封建礼法的限定,不论贾宝玉对八股怎样厌感,但仍要遵从贾政的调来,“一律讲明背熟”。 对子侄可以“不求礼数”,对兄弟“尽其大概”, 对长爱打“礼数周全”,不敢有半点越礼。在贾府的樊笼里,欲出不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真性我与社会我的激烈冲突。因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冲击着传统儒家思想和伦理规范对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戕害。这种种冲突有时竞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红楼梦木石前盟概述(红楼梦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来源)(5)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魂魂

既然贾宝玉保守全真,摈弃经世致用的道路,那么走什么路?不明确。贾宝玉具备历史创造性人物的敏感、幻想、怀疑、审视事物的天赋,却缺少创造人物的特殊素质和行为。面对僵化没有生机的传统,没有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武器作为“支援意识”,最终走向庄禅的虚空。可贾宝玉的参禅,不过是薛宝钗批评的,“美则美矣, 了则未了”,一时高兴所致;或如脂砚斋的判断:“宝玉不能悟也。”他并没有获得批判的武器。加之,贾宝玉过分执着女性世界和女性意识,排斥男人世界,结果为完成自我整体发展与超升的追求面发生了偏差,感性直党的部分过度发展,理性的层面却受到了遏制。不能从女人世界和女性意识中解脱出来,认同自已群体的思想和心理,体现双性共存之美,完成人格的完整创造。

只有随着大观园内外矛盾的加剧,几个奴婢的惨死(特别是晴雯之死),家世衰败,黛玉弃世,爱情理想破灭,万事成空,百念俱灰,终于悬崖撒手。到此时,贾宝玉经历了痛苦人生的洗礼,似乎寻找到了人格超生的支点,远非早期的逃禅,似更理性地看透了人生而悟出了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于是消除了一切欲望和要求, 超越了时空、因果、生死、是非的限制,又复归到大荒山的本性世界。这是自我超拔,还是无可奈何的逃避?

文|槛外人品读红楼梦

还请帮忙点赞、收藏,能关注作者更好,每日都有新内容持续更新

,